2020-12-23

傷寒論 慢慢教筆記 桂枝湯加減 (轉)

 【6.15】太陽病。項背強ㄦㄦ(◎)。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強几几」郝萬山教授說唸「強緊緊」就好。

@「汗出惡風」在太陽病框架下,脈浮、惡風寒這都有,如果是桂枝湯的主證,多一個症狀是後腦勺很僵,可以在桂枝湯裡加一味葛根。桂枝跟芍藥各少一兩,這一兩也可不減。

@葛根本身就有清太陽經的效果,所以不一定會需要用到那麼多的桂枝跟芍藥。

【6.19】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與之佳。

@「喘家」就是很容易喘的人,張仲景講喘跟咳是不一樣的,氣喘病發作會覺得胸口吸進來的的氣好像吸不進來,呼吸淺、缺氧的感覺,那種吼吼的呼吸聲叫做喘;咳可能是喉嚨癢或肺部有痰或是氣上沖,咳咳的聲音。

@這一條,說咳或者喘不太有意義。仲景方大多數用到杏仁處理肺部區塊關係到喘較少關係到咳,治咳加的杏仁也不是在治咳,而是在跟麻黃起作用,杏仁跟石膏跟麻黃有交互作用的組合。

@容易發氣喘的人,往往一感冒易併發氣喘,所以在桂枝湯放一些預防氣喘病發作的藥。杏仁跟厚朴不一定是直接能夠治氣喘的藥,卻是一個可以防範氣喘發作的藥。

@一般人得感冒大都有自己的習慣,有人感冒就很容易會流鼻涕,有的人感冒一定會咳很久,代表肺有那個特性。如果桂枝湯先加了厚朴跟杏仁,吃後就比較不容易一直咳嗽。

@厚朴用二兩,杏仁50枚去皮尖。杏仁50枚差不多是20公克,那二十公克就差不多5~6錢嘛,所以你就抓一個大概的話等於開桂枝湯的時候,厚朴跟杏仁的重量都抓2就可以了。

@杏仁讓這個肺氣降下來,厚朴讓肺氣往橫的方向拓寬。凡是能作用在肺部的藥都能作用在大腸,比如說退肺部有熱的麻杏甘石湯,要拿來治痔瘡也是可以的。像厚朴這味藥你用了之後肺會比較寬,可是同時也可以寬大腸。

@這個湯劑的運用一定是以桂枝湯證為前提在用。沒有桂枝湯證,光是一個喘字,不足以使用這個湯。

【7.12】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太陽病不該用下法,卻用了,之後表邪內陷,如果微微有一點喘,張仲景說是因為表邪未解,所以解表並定喘。

@在古方的世界五味子用在治咳嗽,杏仁用在定喘。太陽病的喘,如果是在小青龍湯的框架下,一定是咳喘(咳嗽而氣喘)。浮弦脈,稀稀的泡泡痰。

@最難分辨的其實是麻杏甘石湯。

@葛根芩連湯證也有喘。

@麻黃湯的喘而胸悶,是太陽陽明合病一個特殊現象。

@香港陳伯壇說這個喘證是誤下之後的喘,被瀉過的大腸情況很糟,才會引起肺在喘。所以他說厚朴說是清肺的藥也對,說它是整腸的藥也對,讓腸胃恢復正常的機能,比較能夠恢復他的肺部的機能。

【6.21】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湯很溫和,不稱為發汗,用了麻黃,汗孔被撐開,汗水流出來,才稱為發汗。

@跟個人的體質也有關係,陽氣虛的人用桂枝湯,一流汗,可能產生表陽虛的脫陽的狀態,這是桂枝加附子湯。

@大青龍湯發的力量非常強,會一下子虛掉,得用真武湯復原。(按:但是表證沒有完全解掉,不宜用真武湯,可能產生劇烈頭痛。)

@這個症狀不一定需要麻黃湯,曾經遇過有人,大概是用搖頭丸之類的,一照面看起來臉色暗沉,雖然白可是卻是一種好像不夠亮的那種感覺,吃了桂枝湯以後就狂汗不止。

@汗的陽氣是從血液來的,血液分化到表面,然後再出來。所以汗跟血跟心臟的能量是結合在一起的。皮膚表面的能量太虛,汗孔全部都垮掉了,不能夠收束,就出現亡陽的汗。

@桂枝湯治療一種營衛不和的自汗,發完汗並不會有很虛的感覺,桂枝加附子湯的大汗,流汗後本人會覺得有損到的感覺。

@「其人惡風」,表陽太虛,當然會很怕風。很虛的人汗孔全開的發汗,風邪來去自如,感冒是不會好的。

@「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津液隨著汗水而亡失,不能潤養肌肉,筋不會鬆,會覺得身體緊緊的,四肢繃緊。水都變成汗流掉了,小便就會比較難。

@附子是一個補陽氣的藥,拿凡是吃補陽氣的藥啊,不但生的青菜、水果不能吃,連冷水都不能喝,就是你一定要喝高於體溫的水。

@非常重要的使用關鍵,桂枝湯證及麻黃湯證之間--脈浮緊,又很怕冷,骨節又酸痛,然後又一身大汗,這是桂枝加附子湯證。 

@【推擴用法】有一種病毒性疾病小兒麻痹,或者有一種稱之為腦炎。腦炎的那種全身抽搐僵直的那個症狀,在《傷寒論》的痙病篇。多半小兒麻痹的患者在發燒的過程會出現的狀態就是一面發燒,一面怕風怕冷,然後一面全身流汗不止,那個時候其實是桂枝加附子湯證。

@「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是因為津液不足,還是表陽虛? 如果是津液不足,張仲景會放人參,所以這裡主軸是表陽虛,所以汗流不止,汗一直在抽,以至於津液不足,如果虛汗停下來,津液自然會恢復。

【6.22】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ㄇㄣ)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滿」唸做「悶」。好像水杯裝到水滿出來叫做滿,覺得脹脹可以稱之為悶。

@太陽病,病邪在表,正確的療法是把病邪推出去,下法是誤治,元氣往下掉,可能把病邪也拉進來,很多種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脈促胸滿」。

@「脈促胸滿」,等於是元氣不足,胸口的陽氣有受損,風邪又掉進來壓在胸口,會脈促。

@「數脈」是跳得比較快、頻率高的脈,促也是跳得快,但是每跳幾下會少一下。

@胡希恕教授認為:凡是脈跳數下而一止,就叫作結脈--無論是數中見之,或遲中見之。促脈,是促與上,與外的意思,所以只是關以上浮,關以下沉。

@邪氣進來壓住心陽,感到胸悶,要再用桂枝湯把感冒醫好,得讓外開的力量再大一點,於是把會抓緊的芍藥拿掉,就變成力量是外開的桂枝湯,就能夠把陷下來的氣再推回原位。

【6.23】太陽病。下之後。其人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宋本是「微惡寒」,很難界定”有一點怕冷”,所以注家說不如解釋成「脈微而惡寒」,就是怕冷歸怕冷,需要用到附子,多半脈是微弱而無力,因為桂枝湯要去芍藥,代表能量是比較掉到裡面,脈應該不會浮。

@臨床上,把它看做是接續【6.22】「脈促胸滿」,又有一點怕冷,就可以補充附子,附子跟芍藥其實是好朋友,《芍藥甘草附子湯》會看到芍藥甘草組跟附子很容易合併。

@【推擴用法】冠心病,一種心臟病,冠狀動脈脈管比較窄,有沉澱的東西,變硬化變窄,以至於血液經過冠狀動脈,來供應心臟的氧跟營養都不夠,就會胸悶、胸絞痛,若是天黑或天冷了會發作,適用此方。

@有可能治本,畢竟血管會淤積,代表血液的熱度跟衝力不夠,用這類方子,把血液弄得比較有力量一點,把血管沖乾淨一點,久而久之能夠恢復正常。近代的中醫受西醫解剖學的影響,會主張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藥,其實去陰邪、提升胸陽,也是能達到效果。能夠提振心陽的方子很多,像四逆湯、真武湯等等,然後再放一些能夠化瘀的藥(丹參、雞內金)。

【5.47】寒病。骨痛。陰痺。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引痛(○)。脈沉而遲。此寒邪干腎也。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宋本無)。其著也則兩膕痛。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

(沒有講得很完整,金匱要略也沒有此條文)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腎著湯)—另篇整理。

【7.31】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加人參生薑湯主之。

@有「身疼痛」主證的方子很多,麻黃湯、真武湯、附子湯、當歸四逆湯…,當仔細辨證。

@麻黃湯證的身疼痛是脈浮緊而惡寒,附子湯,治療背上發冷,身體疼痛,脈很沉,但是「手足寒」。

@長沙古本叫桂枝去芍藥加生薑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宋本跟古本不一樣,不但不去芍藥反而加芍藥。

@【推擴用法】月經痛,可能治月經痛的方子,附子湯、桂枝新加湯、溫經湯…,各有其辨證點。

@【脈象】遲脈是跳動的頻率比較低。本條文的遲脈其實是緩脈加濇脈,脈不一定跳得比較慢,但是把起來會覺得點溫吞吞的,嚴格來說是緩脈,動得那麼不流利(拖泥帶水),會讓人有一點濇脈的感覺,所以這個遲脈會有緩脈跟濇脈的調子。

@【病機】發汗後傷了津液,衛分會比較乾燥,營分內的血或水分不夠也不足以供給,營血的津液要從要從脾胃吸收,所以呼叫脾臟的時候,脈象就呈現「脈沉遲」,這是太陰病的脈象。人體表面看不見的能量大河稱之為經絡經脈,人體之外分支比較小的生命能的流動,叫做孫絡,就是低一級的小分叉叫做孫絡,人體的氣要流動,需要水當做媒介,當營分不能供應足夠的水氣,遜絡的流動就會不通,不通則痛。

(照倪海廈的說法,不通就是壓力,所以會痛。)

@【用藥】乾薑附子湯是補充衛分的陽氣,而新加湯是要補充衛分的津液,要從營分把津液送過去,當然是用桂枝湯當底子。補充津液所以加人參,西洋參比較有效,不然用東洋參,黨參效果差一點,加兩倍,紅參大概沒有用。生薑要多加,才能開得出去。大棗甘草的作用跟桂枝湯是一樣的。

@【用藥】芍藥加成四兩,或者芍藥不放,藥效差不多。基本結構是桂枝往外開,芍藥往裡收,桂枝往外已經扛了那麼多津液(人參),不必要芍藥來收它,加上桂枝向外沖的力道,生薑加量所以都被分掉了,像是水漏洞,還沒有走到完,就已經漏光了。宋本芍藥加到四兩,也不會真的讓這個藥完全沒有效,芍藥是能夠把靜脈血收到肝臟來養血,所以加芍版,很適合用在月經後或者生產後的身疼痛。

@營血不足、津液太少,用地黃來滋陰不太行,加了地黃之後(地黃連麻黃都可以束住),生薑就出不來,無法發到脈管之外。(按:地黃太重,生薑搬不動的概念?)

@相反的情況是營分裡面水太多,站著或坐著都天旋地轉,是澤瀉湯證。澤瀉是去水(血)中之水啊,茯苓、豬苓是用陽氣去引導水份。

【6.29】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太陽病吃了桂枝湯或者用了下法,或者正治或者誤治,仍然頭項強痛,後腦勺僵,身體還是熱烘烘的,沒有汗,這是葛根湯證啊,可是「心下滿微痛」,胃的地方覺得悶脹還有點痛,好像沒有什麼尿,這就標示這個病根本不是表證,甚至不能叫做太陽病,它是偏太陰的病。

@【病機】胃以及胃下面的這一段的消化器官,因為生病吃藥而虛了,不會吸水,因為不會吸水所以胃水腫,消化器官無能吸水,所以就沒有水可以變成尿了。水吸不下去,不能把水運化到下焦,命門之火就變成乾燒,沒有腎陰(水),沒有津液可蒸動上來,身體就會翕翕發熱,那是命門之火的乾燒的發熱,水氣上不來,頭項一定很僵。所以也不會流汗。

@【用藥】有放薑棗,可能還有一點風邪,主軸已不在感冒,所以將桂枝湯的桂拿掉,再放茯苓跟白朮,茯苓能讓小腸把水分吸收,白朮可以幫忙到整個消化道的吸收營養,人的消化道開始恢復吸水功能。

@劉渡舟教授說傷寒論都是有相對之方,比如說有一個苓桂朮甘湯,相對應該有苓芍朮甘湯,桂枝去桂加苓朮湯(略掉薑棗)就是苓芍朮甘湯,苓桂朮甘湯用桂把區塊打通,去掉痰水,相對來講,苓芍朮甘湯把水抓下去,丟到下焦,讓下焦可以用它。

@相對於桂枝湯(小陽旦湯)桂芍草薑棗,有黃芩湯(小陰旦湯) 芩芍草薑棗,治療肚子絞痛的下利,用到黃芩湯,就會認識到芍藥向裡面扯、向下扯的力量有那麼大。

@另一個相對方,桂枝去芍藥加苓朮湯,太陰病本來是脈沉、軟,容易拉肚子、嘔吐,可是【10.24】寫說要吐不吐,拉一拉又不拉,這個太陰病好像不典型,「脈浮澀」,脈浮而且摸起來不是那麼滑。《桂枝去桂加苓朮湯》看起來像太陽表證,其實是假的,是水迴圈被擋住了,《桂枝去芍加苓朮湯》看起來像太陰病,其實是假的,本質上是表證,只是牽連到太陰,要往外面發掉。

【10.24】太陰病。欲吐不吐。下利時甚時疏。脈浮濇者。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太陰病,症狀是要吐不吐,拉肚子是有一下沒一下,脈是浮而澀。這個方子,是在講太陽病內陷太陰的狀態。

@桂林本獨有。宋本研究者,把桂枝加芍藥湯當作太陽經表邪陷入太陰的太陰經病,其實此方子才是。

@【病機】表邪往太陰的區塊陷進來,但不完全,還掛在太陽區塊,邪氣要進進不來,要出出不去,往太陰跑則想吐、拉肚子,身體元氣還想把它推出來,往太陽跑又不拉、不吐了。

@濇脈表示氣不通暢。

@【用藥】要把太陰之邪往太陽推,首先去芍藥。太陰要補強吸水的機能、脾胃的運化,加茯苓白朮就對了。這個湯才是太陰病標準的逆流挽舟法。

@《桂枝去芍加苓朮湯》看起來像是一個裡證,有吐、有拉的問題,可是其實大部分的病邪還是掛在太陽經,這是一個假的太陰,不是說假,就說還不太歸著在太陰的這個病啊,所以用這樣的方法推出去。對偶之方是《桂枝去桂加苓朮湯》主證是胃悶悶的,尿不出來,後腦勺發僵;是偽裝的太陽病,其實是胃水吸不下來,整個水路都不通。

【10.17】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主證】太陽病,誤下了,所以內陷進來,變成肚子脹滿,有時肚子絞痛,他說這樣就掉到太陰來。所以,歷代的醫家會覺得,用桂枝湯是不是想要把太陰病推回太陽去發表?

@【用藥】可是桂枝加芍湯(小建中湯去飴糖),沒有什麼發汗力,應該是推不出去的。不用飴糖是因為太陰病不需要增加消化的負擔,太陰病還吃麥芽糖太濕了。基本上桂枝加芍湯,我覺得是把桂枝湯的作用範圍啊縮到裡面去,增強腸胃機能。芍藥也是鬆肚子而不要絞痛。

@「大實痛者」,肚子痛痛得蠻厲害的,而且不喜歡人家按,再加大黃,就是桂枝加芍藥湯再加大黃。

@這裡出現一個歷代的爭議:虛則太陰,實則陽明,然而,太陰病的東西放在哪裡不消化,跟陽明的宿食病相差其實沒有很遠。

@很多注家說,太陰病有宿食,用大黃就是當作宿食病來醫,只是人比較虛,給他一個桂枝加芍的底,不要針對陽明直接打。

@太陰病其實不適合用下法,用了人會虛掉,胡希恕教授就認為這一條是放錯地方了。劉渡舟教授認為屬於宿食病,即使太陰也要打下來。

@我認為,張仲景用大黃,重下用四兩,小下用三兩,只用二兩只是在排毒而已。現代人吃二兩一樣是狂瀉,是因為大黃耐受度不如了。

【13.19】血痹。陰陽俱微。或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脈象】宋本沒有「或」:三部賣、沉取浮取都沒力,寸口關上更沒力,尺中雖然沒有力,卻有一點繃住的感覺。

@脈浮緊用麻黃劑,洪滑是祛痰的藥類,脈很弱,或者是「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用黃耆五物湯。以這個脈,比較能定這個方。但是現代人看病史或許就可以開了:長期吃素的、每天沒吃多少飯,可是做很多運動,然後弄得很累。

@外證是「身體不仁,如風痹狀」,身體麻木不仁,一隻手、半邊臉也算,左半身右半身都算,它可以處理的中風的範圍是非常的廣的。

@【用藥】桂枝湯去掉(炙)甘草,生薑加倍,再加一份黃耆,這樣的結構是血管擴張劑,原本桂枝湯結構就是血管擴張劑,加上黃耆,也還是;血管塞住時,是通血管的通樂。

【12.33】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用藥】桂枝湯加二兩的栝蔞根。

@身體是僵硬了,不一定是向後面扯直,主證可以很鬆,在桂枝湯的框架,身體那裡的肌肉緊都可以跟栝蔞桂枝湯有一個連屬的關係。

@必須是要流得出汗,無汗就要葛根湯算起。瓜蔞根這味藥本身有一些白虎湯的效果,可以潤胃的。

@葛根把水氣抓起來疏佈到體表的經絡,瓜蔞根抓水氣來潤消化軸。脾胃乾人的肌肉也會乾而縮,所以同樣痙病,一個是裡面乾,一個是經絡乾,特別提到說「脈反沉遲」,因為必須是病在裡面,裡面缺水走不動,才能用瓜蔞;脈浮通常是用葛根。

@副證:很口渴,又有汗。

@【推擴用法】感冒是桂枝湯證卻又口渴的話,就可以開瓜蔞桂枝湯。

@劉渡舟教授醫案:肌肉萎縮病。手臂緊緊貼住軀幹,手臂抬不起來,整個人縮在那邊,肌肉僵硬,嘴巴渴,舌頭紅,舌苔不全,屬於又乾又熱的體質,慢慢喝著也醫好。

@相對的,葛根湯證,無汗,脈又不夠浮,可能裡面也很乾,那就葛根湯加一點瓜蔞(根)。

@然後呢,剛剛我講到說《黃帝內經》講痙病,一直有提到濕氣的問題,那麼到底這個痙病跟比如這個瓜蔞桂枝湯證@,跟濕氣有沒有關係@,我覺得,因為首先是我們今天臺灣得腦膜炎的就已經很少了,民國50幾年的時候是大流行過,所以我們小學的時候課本都還叫,什麼日本腦炎什麼蚊子傳染,什麼要殺蚊子,%?但是現在的話,臺灣一年得腦炎的也沒有十幾個了,而且還都是小孩跟老人,就是現在不是很紅的病,醫案也是少。

【12.35】痙病。手足厥冷。發熱間作。唇青目陷。脈沉弦者。風邪入厥陰也。桂枝加附子當歸細辛人參乾薑湯主之。

@桂林本獨有的厥陰痙病的條文。

@手腳冰冷,可能是陰證的體質,燒一燒就不燒,這個不是少陽就是厥陰了,「唇青目陷」,嘴唇發青眼睛凹陷,就知道像是厥陰病的調子,脈又沉又弦,厥陰的脈。

@【用藥】厥陰的基本打法,就是桂枝當歸湯結構,要把風邪驅除,再加人參、乾薑,乾薑生薑同用,是以驅風邪為主的做法。

@桂林本之前,過去經方家遇到陰證的厥陰風邪的抽慉,不嚴重是用小建中湯,很嚴重的時候,用當歸四逆湯,路數還是一樣的。

【14.66】黃汗之為病。…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見《水氣病脈證並治》。


源自:

https://flowertalks.pixnet.net/blog/post/404420158-%e6%85%a2%e6%85%a2%e6%95%99%e7%ad%86%e8%a8%98_%e5%b9%be%e5%80%8b%e6%a1%82%e6%9e%9d%e6%b9%af%e7%9a%84%e5%8a%a0%e6%b8%9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