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厚朴的三種配伍 下陰:枳實 上陽:半夏 杏仁


厚朴是個陰血分降氣藥

在醫聖張仲景的古中醫經典裡
常用到這個藥

我們大致可把厚朴分兩種配伍:

1️⃣走下陰分,與枳實配
尤其便秘傾向,除了宿便外
消化系統內亦有氣體
這時枳實消化系統攻實證(ex: 宿便)
厚朴在消化系統能通氣
因此厚朴枳實配,常用以通大便的情況

2️⃣走上陽分,與半夏配
如果脹氣的部位偏下腹部
會有排便的異常(如上述)
但如果脹氣的部位偏上,如胃脹
因胃脹使胃能容納食物的空間變小
食物進不太來,吃稍多就易因胃脹而噁心想吐
這時厚朴到胃裡降氣
半夏有降逆止嘔之效
所以胃脹時,厚朴半夏配伍就常見了

當然還有胸脹的(胸悶)
胸悶易喘,也有厚朴跟杏仁配的機會
(杏仁平喘)

所以厚朴降氣
可以說是體內上中下的氣都能降
也因此在配伍時
我們主要透過腹診
確認是胸?胃?腹?哪邊的脹
再配以這些不同病位的陰陽用藥
現在我們就大致就能了解醫聖張仲景
配伍處方的方向了


源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699445530289492&id=1398571940376864








厚朴 藥證

厚朴

氣:氣薄
味:味厚苦
形:樹皮或根皮
色:褐綠色
質:乾
藥證主治:胸滿腹滿

味厚入陰血分(消化系統)
苦味有瀉下作用
所以說厚朴常用在大小承氣這種通消化系統的處方
是很好理解的

比較不好理解的
它能把上陽分的胸滿悶也向下帶走
(胸屬陽氣分但這藥入陰血分)
其實靠的是它本身屬皮類
皮類藥物易走陽氣分(水道系統)
所以厚朴靠它皮類走陽的特質
就可以把消化系統最上陽分的氣向下帶走
這樣消化系統堵塞所造成的胸口滿悶
或是腹部肚子的悶脹感
都能向下排出(向下排就會出大便出來)
因此,厚朴用下去
多少有排氣或排便作用
比較特別是
消化系統的停滯只會有 氣水宿便
很多一樣入消化系統的藥
大多是處理消化系統停滯的水與氣
例如生薑、橘皮…
在用藥時,如果是消化系統問題
還要用研討會分享的腹診檢查看裡面堵的是什麼
如果堵的是水為主
雖然厚朴能進入消化系統瀉下
但沒那麼適合處理水
它比較適合處理有形的宿便類
(其實講宿便也不太對, 應該說它適合偏實證一點, 實證就會包含宿便,或血的堵塞停滯)
進入消化系統處理堵的水
那要找兩個特點的
1️⃣味厚
味道重的才能夠進入消化系統
2️⃣帶有辛辣味
比如生薑是味辛辣
辛辣有發散水的作用
或是橘皮是氣辛辣
也有發散水的作用
(只是橘皮又蠻特別的,因為以苦味為主,所以發散的同時又有把水與氣向下帶的作用,一樣水與氣向下走,大便會反應出來,比如會發現排便或排氣比較多等等,用得對的話,大多是排氣為主)

而且通常辛味發散偏性會比較溫
厚朴沒有這個偏性
會偏寒涼一點
所以我們看原文的運用中
可以看到在陽明病這種裡熱很重的處方裡
出現厚朴這個藥去配伍了
(相反,看用到橘皮時,原文可以出現手足逆冷的寒象的喔。 也就是手腳冷的人,如果厚朴用來治標還行, 長期用或當體質方就不適合了

源自:
https://www.facebook.com/iwitchbaby/posts/396216248528118




藥證是什麼?就是把原文條辯中,所有有某藥的原文抓起來,你就會發現所有這一味藥的處方原文,都會共同出現某一些症狀,這個共同出現的症狀,就是這個藥需要用時該有的症狀。
就是說,這個藥主要治療什麼症,什麼症狀出現要用這個藥。
這個藥證很好用,因為從症狀就可以直接指導用藥及處方,因為是原文整理出來,也比較符合醫聖張仲景本意。
所以在分享臨床選方時,藥證就很好用,一個病人的症狀如果能挑出兩味藥的話,基本上可能處方就只有兩三個,兩三個方的主症都不會相同(這個就是學經方後你會發現神奇的地方,基本上處方的設計,同主症有不同體質的方,同體質有不同主症的方),要選出最適處方就很簡單了。

源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308780902689292&id=1398571940376864












為何用厚朴 (利氣藥) 停用後會無效

 

長期腹瀉、便秘或脹氣怎麼治?—

其實古中醫來說不難,兩個部分
1️⃣把消化系統的脹氣通出
2️⃣加強心臟力量,讓氣血可以下達消化系統主要運作的下腹部
這都是我們常提的

但有一件事,其實是比較多醫家忽略的

其實很多人在處理脹氣
用的就是厚朴這種利氣藥
但厚朴你們用個幾月會發現
一停藥就不行,脹氣會回來

除了可能是沒加強心臟力量
讓下腹氣血變多能減少脹氣外

另一個很常見的原因
就是消化系統積水問題
當中最常見,可說是胃(心下)積水停水
正常情況下水到胃裡面,會向下走
到水分穴後(肚臍上一寸)
進入水道系統
不管是胃,還是大腸
(小腸不會停水,因為屬火)
消化有形食物時是沒問題的
但消化水這種半有形的東西
腸胃消化水,就會產生虛性的氣體
也就是脹氣了
這在用藥處方上,也有很明確的指示

比如古方中,厚朴類的處方
最常配伍就是半夏
半夏就是治「痰飲嘔逆」的藥
痰飲就是水飲,白話就是停水
嘔逆就是向上
也就是厚朴跟半夏要一起用時
會有水跟氣,向上逆而產生的症狀
所以厚朴讓氣下行、半夏讓水下行
半夏治水為本,厚朴治氣為標

而線上課我們也教了同學了
水跟氣,其實是都是陽氣水道系統所管
有停水,就會有停氣
上過線上課應該就更能理解該怎麼處理了
所以回到線上課教你們的
光是一個脹氣,不單處理氣
要檢查有沒有心臟量不足
要檢查有沒有停水問題
不然你把氣怎麼通,都還是治標
不但後面會反覆
治標的副作用會讓你又有新的問題要處理
那不過就是為了短效而把問題複雜化罷了


源:
https://www.facebook.com/iwitchbaby/posts/335144414635302




2021-10-26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薑半甘參湯 邱澤夏

 [(經方)臨床經驗分享-厚薑半甘參湯的臨床運用]

傷寒論第66條原文: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在臨床上用於裡虛、正氣消耗的腹脹症療效甚佳,往往此類患者容易出現疲倦、講話語音乏力、有齒痕、脈象沉弱伴隨有腹脹症狀,而大便的質可正常,也可表現較為稀軟。
依據筆者經驗,患者裡虛或正氣消耗情形,多為病後導致,亦有因長期工作過勞或素體氣虛體質而成。在傷寒論的原文中提到「發汗後」,其實指的是過度發汗而導致正氣消耗的狀況。
因為在台灣多用科學中藥之故,有些醫療院所並沒有進「人參」之單味藥,(或者開立人參需要自費,對於某些患者的經濟負擔較有困難),筆者恩師長庚大學郭忠禎教授將「厚薑半甘參湯」以「香砂六君子湯+厚朴」代替,往往也可收到非常好的療效。將此經驗分享與讀者醫師參考。
-------
醫案分享:
一位近40歲的女性患者以腹脹為主訴求診於我。患者表示,三天前喝了一杯咖啡之後開始出現下腹部脹氣情形,且整體症狀均未緩解而持續至今。腹脹一段時間後會慢慢減緩,但稍微吃完東西後就又會很脹,且偶而出現胃痛感。患者大便正常,沒有腹瀉現象,但近幾日有時候有大便很急的感覺。平素較容易感到疲倦。患者無明顯寒熱偏向。行經規律。長期入睡困難,必須配合服用安眠藥入睡。
舌診:舌苔薄白,津少,舌質偏紅較瘦,齒痕
脈象:兩脈弦滑有力,重按稍澀

我為其開方:香砂六君子湯12g、厚朴1.5g、神麴1.5g,以上為一天藥量,分成三份,TID三餐飯前服用,共一週。
**
患者一週後藥盡回診,表示整體症狀已改善許多,下腹部脹感僅剩下一點點。此外,白天精神體力亦明顯改善。

舌象:舌苔薄白,津足,舌質偏紅較瘦,舌兩側齒痕較改善
脈象:兩脈弦滑有力,重按之澀脈已無
我遂循同方向續為患者開方治療。

-------
以上分享。願榮耀因耶穌基督歸與獨一全智的神,直到永遠。阿們!(羅16:27)


源自:邱澤夏醫生
https://www.facebook.com/Dr.JosephChiou/posts/3186680001383619/



2021-10-24

李東垣 脾胃之重要 補土派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生於1180年,卒於1251年。他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據《元史》記載「杲幼歲好醫藥,時易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杲捐千金從之學」。


人物簡介

李杲,字明之,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於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漢初稱為東垣國,所以李杲晚年自號東垣老人,學醫於張元素,盡得其傳而又獨有發揮,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脾胃內傷學說。是我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或稱金元四家,是指中國古代金元時期的四大醫學流派。即劉完素的火熱說、張從正的攻邪說、李東垣的脾胃說、和朱丹溪的養陰說。


●劉完素 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固此稱之為寒涼派。

●張從正 認為治病應著重驅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療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

●李東垣 認為“人的胃氣為本”,在治療上長於溫補脾胃,因而稱之為“補土派”。

●朱丹溪 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善用“滋陰降火”的治則,世稱“養陰派”。


學術內容

李氏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突出強調了脾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他說:“夫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髮諸陽上升之氣,此數者,皆飲食入胃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也。”意思是說,元氣雖然來源於先天,但又依賴於後天水谷之氣的不斷補充,才能保持元氣的不斷充盛,生命不竭。

從而進一步深入認識到脾胃之氣與元氣的關係,認為胃氣是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人身之氣的來源不外兩端,或來源於先天父母,或來源於後天水谷。而人生之後,氣的先天來源已經終止,其唯一來源則在於後天脾胃。可見,脾胃之氣充盛,化生有源,則元氣隨之得到補充亦充盛;若脾胃氣衰,則元氣得不到充養而隨之衰退基於以上觀點,李杲診斷內傷虛損病證,多從脾胃入手,強調以調治脾土為中心。


李氏認為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精氣的輸布依賴於脾氣之升,濕濁的排出依賴於胃氣之降。這樣,李氏對脾胃升降作用的認識,從單純對消化的作用擴展為對精氣代謝的作用。人身精氣的轉輸升降,依賴於脾胃的升降來完成。

脾胃的升降作用對人體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將會出現多種病證,“或下泄而久不能生,是有秋冬而沒春夏,乃生長之用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這裡,李氏將內傷病歸納為兩種病變,一種是升發不及而沉降太過;另一種是久升而不降,而其根本原因均在於脾胃的升降失常。這樣,脾胃升降失常則成為內傷病的主要病機之一。對待升降問題,李杲又十分重視生長與升發的一面。因為人的健康,生機的活躍,生命的健壯,主要是正氣充足的原因。保護正氣,必須重視脾胃之氣的升發作用。李氏認為,只要元氣充足,則百病不生,而元氣虛損,多因脾胃之氣不升而致。


臨床套用

李東垣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百病由生。”這與《內經》中講到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強調胃氣的作用。同時,他還將內科疾病系統地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這對臨床上的診斷和治療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於內傷疾病,他認為以「脾胃內傷」最為常見,其原因有三:一為飲食不節;二為勞逸過度;三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屬土居中,與其他四髒關係密切,不論哪髒受邪或勞損內傷,都會傷及脾胃。同時,各臟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和濡養、協調解決。

但他絕對不主張使用溫熱峻補的藥物,而是提倡按四時的規律,對實性的病邪採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還十分強調運用辨證論治的原則,強調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可犯虛虛實實的錯誤,這樣就使得他的理論更加完善,並與張子和攻中求補,攻中兼補的方法不謀而合了。


李氏重視脾胃,探討脾胃內傷病的病因病機,強調了脾胃氣虛,元氣不足,陰火內盛,升降失常是產生多種內傷病症的病機。因此,在治療時,李氏將補脾胃,升清陽,瀉陰火,調整升降失常作為其治療大法。補中益氣湯是他創立的名方之一,也是其遣藥制方的代表。全方由人參、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當歸、炙甘草組成。在用藥上有三個特點,其一,人參、黃芪、白朮等補脾胃之氣,以助肺氣固皮毛;其二,用升麻、柴胡,引清氣上升,助長脾氣升發之力;其三,用炙甘草既可補中又可瀉火熱,以防止陰火熾盛耗傷正氣。其中益氣昇陽為主,瀉火為輔,適用於以氣虛清陽不升為主者。若陰火熾盛之象較為明顯,李杲又補充說:“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如煩猶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對於苦寒瀉火,或解表散火諸法,李杲有時也不放棄,甚至單獨套用。但其套用是十分慎重的,認為不可久用,因為寒涼大過,可以耗損陽氣。而苦寒太過,更易於傷胃,可導致脾胃更虛。而且非陰火熾盛時,不可選用

其選用瀉火之法的目的,是用瀉火之品將熾盛的陰火清降,以防止過熾的火熱損傷元氣,具有保護照顧元氣的作用。選用瀉火之品使濁陰下降,又有利於脾胃之氣的升發。當然,選用時—般應適當加入益氣和中之品,使人身正氣有所補充。李杲在治療時圍繞益氣昇陽瀉火三個方面遣藥制方,但具體選用時又根據不同臨床表現有所側重,其目的卻是為了保護和恢復元氣,使之充盛,體現了其脾胃為元氣之本,元氣為健康之本的指導思想。


著作

李杲雖非易水學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師張元素的影響下,頗多創見,著述甚豐,故在易水學派中,影響較大。其著述有:《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活法機要》等。另有《傷寒會要》、《保嬰集》、《傷寒治法舉要》、《東垣心要》、《萬愈方》、《醫學辨論》、《用藥珍珠囊》、《五經活法機要》、《瘡瘍論》、《醫方便儒》、《藥性賦》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託之作,故真偽尚待考。


李杲醫書,唯《內外傷辨惑論》,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門人校定。或據其有關資料所整理。





厚朴溫中湯 李東垣 內外傷辨惑論

厚朴溫中湯

厚朴12克  陳皮12克  甘草6克  草豆蔻6克  茯苓6克  木香6克  乾薑1克  生薑9克  


有人問:為何厚朴溫中湯效,而附子理中湯不效?
答:參術之補,有礙寒濕之行。


趙守真在《治驗回憶錄》中載一案:


「劉健英,男,50歲。零陵芝城鎮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則少安,發無定時,惟飲冷感寒即發。昨日又劇痛,遍及全腹,鳴聲上下相逐,喜嘔欲飲熱湯

先以為胃中寒,服理中湯不效。再診,脈微細,舌白潤無苔,噫氣或吐痰則痛緩,按其胃無異狀,腹則臌脹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審系寒濕結聚之證。蓋其人嗜酒則濕多,濕多則陰盛,陰盛則胃寒而濕不化,水濕相搏,上下攻沖,故痛而作嘔

治當溫中寬脹燥濕為宜。

服理中湯不效者,由於參術之補,有礙寒濕之行,而轉以滋脹,雖有乾薑暖中而不化氣氣不行則水不去,是以不效

改以厚朴溫中湯,溫中宮則水濕通暢調滯氣則脹寬痛止但服後腹中攻痛尤甚,旋而雷鳴,大吐痰涎碗許,小便增長,遂得脹寬痛解。其先劇而後緩者,是邪正相爭,卒得最後之勝利,亦即古人『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之理也。再劑,諸證如失,略事調補而安。」

厚朴溫中湯出自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單從方劑組成來看,很難想到該方出自李東垣之手。方中既沒有人參、黃芪之補,也沒有升麻、柴胡之升,藥味也非「多多益善」。

方書多謂本方主治脾胃寒濕氣滯證,但平胃散方也可主治脾胃寒濕氣滯證,二方有何區別?論中明言脾胃虛寒,擅長補瀉同施、合方復治的李東垣為何在方中不治虛寒?還有,擅用風藥勝濕的李東垣為何在本方中未用風藥?

讀《內外傷辨惑論》和《脾胃論》,我們可以看出,李東垣治療脾胃病濕勝者,擅用平胃散。在《內外傷辨惑論·卷中》補中益氣湯方後「四時用藥加減法」中,有如下論述:「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谷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從臟腑補瀉用藥法分析,厚朴溫中湯很像平胃散的加減方,即平胃散去大棗,以草豆蔻仁易蒼朮,加茯苓、木香、乾薑。但從升降浮沉補瀉用藥法分析,兩方有著較大的區別。


本四時用藥,為李東垣的用藥法度之一。李東垣根據《內經》「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提出「隨時用藥」。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指出:「凡用藥,若不本四時,以順為逆。四時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降沉,.......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腎也。用藥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理解厚朴溫中湯與平胃散方的區別,也宜遵此法度。


在王好古所著的《湯液本草》中,載錄了李東垣《藥類法象》部分內容。從藥類法象分析,平胃散方中,蒼朮、陳皮、甘草屬於「濕化成(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應之。)」類,厚朴屬於「熱浮長(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類;

厚朴溫中湯方中,厚朴、草豆蔻仁、乾薑、木香屬於「熱浮長」類,陳皮、甘草屬於「濕化成」類,茯苓屬於「燥降收(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類。

反映到《內外傷辨惑論》中,卷中內容分四部分,李東垣是按春、夏、秋、冬次序寫成的,分別是「飲食勞倦論」、「暑傷胃氣論」、「肺之脾胃虛方」、「腎之脾胃虛方」。平胃散方出現在應春的「飲食勞倦論」的方後加減中,而厚朴溫中湯方出現在應秋的「肺之脾胃虛方」的正方中。

可以這樣認為,平胃散方以「濕化成」類藥物為主組成,重在運脾治胃,普適於春、夏、秋、冬;厚朴溫中湯方以「熱浮長」類藥物為主組成,重在以味厚發熱之品治療「客寒」,佐「燥降收」之茯苓,以應「秋冬」。

病有標本,治有先後,這是《內經》中確立的重要理論之一,為後世醫家所遵從。在後學者眼中,李東垣最擅長標本同治,常合寒、熱、補、瀉於一方,如人參、黃芪與黃連、黃柏同用,生地、白芍與蒼朮、羌活同用,附子、乾薑與生地、黃連同用等,所謂東垣用藥,「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但在厚朴溫中湯方中,論中明言「脾胃虛寒」、「戊火已衰」,但方中只治邪實,未及正虛,並未標本同治。為什麼?正虛為本,邪實為標,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通常可以這樣理解,趙守真所謂「參術之補,有礙寒濕之行」即含此意。但李東垣用藥常例中並非如此。

《湯液本草》中引「東垣先生《藥類法象》」中明確指出:「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戊火已衰」為「宿病」,「又加客寒」為新病,《金匱要略》所謂先治新病,後治宿病。或者說,主症為疼痛,「痛無補法」,先予祛邪,待「氣溫胃和,痛自止矣」之後再治正虛。


這兩種理解似也符合臨床。筆者在提出這一問題時突然想到:有沒有這麼一種可能,李東垣補瀉同施、標本同治多用於內傷病證,所瀉之邪、所治之標多為內生。即使為外感,所治病證也以內傷為主。而厚朴溫中湯證所治之邪為外感,即「客寒」,且本證以外感為主,即「客寒」為本,因此組方重在祛邪,也合「先治其本」之意。


治療寒濕,李東垣最擅長的手法當為風藥勝濕,所謂「寒濕之勝,助風以平之」。厚朴溫中湯主治寒濕氣滯證,為什麼方中不用風藥勝濕呢?李東垣在《脾胃論·用藥宜禁論》中指出:「夫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

其中,「夫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料、斫,使陽氣之郁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除致新,使陽氣易收也。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夫四時陰陽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伐其本,壞其真矣……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

在厚朴溫中湯證中,所治病證發生在秋冬,故不宜風藥以升浮,反宜「以淡泄之」。當然,如發生在春、夏也並非絕對不可,李東垣又說:「有病則從權,過則更之。」「治法己試驗者,學者當以意求其的,觸類而長之,則不可勝用矣」。方示規矩,活法在人。


源:https://kknews.cc/zh-tw/health/y52g8gn.html

2019-10-23 由 醫塵不染 發表于健康





2021-10-19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脾虛 郝萬山 厚薑半甘參湯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27講

脾虛症

上次課講的是水氣病。水氣病還有一個方證沒有講完,所以水氣病的最後小結,等談到腎陽虛,陽虛水泛證的真武湯證時,再給大家做歸納、作總結。

下面談脾虛的證候,第66 條:“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這是脾虛氣滯腹滿證,這個證候最初是由於脾氣脾陽不足,運化失司,導致水濕內留,濕聚為痰。已經產生了有形的痰濕之邪,所以痰濕阻滯,氣機不暢,這樣就導致了腹滿。


大家想一想這個腹滿是屬於虛證哪還是實證?有說虛症。虛實夾雜!因為病本以虛,脾氣虛、脾陽虛,可是當它運化失司,水濕內留,濕聚為痰以後,有形的痰濕之邪阻滯,導致了腹滿,所以這種腹滿是一個虛中夾實的證候。

虛證的腹滿,腹滿,臨床表現,虛症是喜溫喜按,得溫得按則緩解。“喜溫喜按,時滿時減”,有時候脹,有時候不脹,什麼時候可以緩解呢?得溫得按後緩解。如果一個肚子脹的病人,拿熱水帶捂一捂,很快緩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墊一個枕頭,壓一壓很快緩解了,這就是典型的虛性的腹滿。《傷寒論》中虛性的腹滿,用什麼方子來治療?用理中湯一類的方子,溫中補虛。

●實證的腹滿有什麼特點?是“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就是腹脹滿24 小時,持續存在,醫生一定要問他,難道你24 小時就沒有減輕的時候嗎?他說即使偶爾有一點減輕,這種減輕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在看電視時,故事情節太吸引人了,暫時沒有留意我的腹滿,似乎有點減輕,但是這種減輕也是微不足道的。還有個特點就是按之痛,這就像《金匱要略》所說的,“腹滿,按之痛為實,按之不痛為虛”,虛中夾實的腹滿,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厚薑半甘參湯適應證的腹滿,它的特徵是什麼?它的特徵是一般是上午輕下午重。

這符合什麼?這符合時滿時減的虛證的特徵,它和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的實證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可是重的時候,到了下午肚子脹的時候,不喜溫按,拿熱水袋捂一捂不管用,趴在枕頭上趴一會,更脹了,甚至往枕頭上一趴,他感到肚子痛,所以這又符合實證的特徵,因此我們把這種證候,叫做虛中夾實的腹脹滿,對於腹滿來說,有虛有實,虛和實就是對偶統一的,在這裡又提出來一種中間狀態,虛中夾實,所以可見臨床上的疾病是複雜的,實證的腹滿,在《傷寒論》中“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服大承氣湯”。我們將在陽明篇講到。

虛證的腹滿“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自利不渴者,屬太陰, 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我們將在太陰病篇裡討論,現在討論的就是虛中夾實的腹滿,它具備有上午比較輕,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後比較重,到了傍晚前後,肚子脹滿,叩之如鼓,甚至晚飯都吃不下去,第二天睡一宿覺,早晨起來肚子又癟癟的,這就是虛中夾實的腹滿。為什麼大都是上午輕,下午重,因為脾虛運化機能低下,起碼夜間人們都不吃飯,脾陽、脾氣得到了一點修復,而且早晨吃得一般比較少,對脾的負擔不重,而且自然界上午的陽氣開始逐漸生發,所以脾陽得到自然界陽氣的這種支援,所以上午沒有問題。中午吃了一頓飯,到了下午隨著自然界陽氣的衰退,脾陽、脾氣得不到自然界陽氣的資助,尤其傍晚前後,陰氣逐漸轉盛,而人又經過了白天的一天的操勞,所以這時候,運化失司,痰濕內阻,氣機雍滯的症狀就更加突出,到了傍晚前後,腹部脹滿,叩之如鼓,飲食不下,這正是虛中夾實的腹滿的臨床特徵。舌像一般來說,舌比較胖,邊有齒痕,這是脾陽虛、脾氣虛的一種特徵,舌也比較淡,苔比較厚膩,《傷寒論》中講舌苔的地方不是太多,臨床觀察,這種病人苔比較厚膩,提示了痰濕內盛、壅滯氣機。


治療的方子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簡稱厚薑半甘參湯,藥物組成:厚朴半斤,生薑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兩,人參一兩,以水一斗,就是2000 毫升,煮取三升,留下600 毫升,每次服一升,就是每次喝200 毫升,日三服。

上述的量是三次治療量,折算一下,每味藥的一次治療量是多少?厚朴是40 克(半斤約是125 克,分三次一次是40 克),厚朴一次量是40g,生薑一次量是40 克,半夏,我們拿100 毫升,它是半升,100 毫升的半夏,除以三,我在這裡寫的是20克,甘草一次量是10 克,人參一次量只有5 克。

(40克厚朴 / 生薑40克 / 半夏 20克 / 人參 5克 / 炙甘草10克 = 700ml水煮到200ml) 


以前我在附屬醫院做住院醫生,我管的一個病人,是比較少見的病,叫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病人紅細胞的細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齡發病的時候,細胞膜在血液內酸度增高時會自然破壞,紅細胞的細胞膜破壞以後,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就釋放入血液中,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眼睛黃了,臉也黃了!撒出的尿像醬油湯一樣,她自認為是得了急性黃疸型肝炎。首先到我們醫院急診室看,急診室的醫生一看說;“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們這看,你趕快到第一傳染病醫院”,就是我們現在的地壇醫院,她到地壇醫院去,急診科也是年輕醫生,一看她是黃疸,說你先住院,住院以後咱們再化驗,沒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驗結果出來了,她不是黃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個溶血性黃疸,就把她診斷成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他的機理我剛才說過了,這種人天生的紅細胞的細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內酸度增高的時候,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發病,在血液內酸度增高的時候,紅細胞的細胞膜破壞,血紅素釋放入血液,就出現這種溶血性黃疸的表現。什麼情況下血液內的酸度會高呢?特別在睡眠狀態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當然她的酸度就會增高,所以她睡覺以後第二天早晨起來,發現全身黃染,尿像醬油湯子一樣,等化驗結果出來了,這個人當時有四十多歲,不到50歲,一個女同志,她特別熱心,因為她覺得別的黃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嘔吐,或者噁心,或者乏力,躺在床上好像沒有精神動,她覺得她自己還有精神,又是給這個病人端水,又是給那個病人倒茶,又是給這個病人送飯,這都是同病相憐,都是同室的病友嘛。

但第二天傍晚醫生告訴她,說你不是黃疸肝炎,你這個病沒有傳染性,她一聽覺得原來我不傳染別人,那別人傳染我怎麼辦?所有的東西一概不收拾,就又跑到我們醫院去了。那天晚上就是到我們醫院急診室,我們又是一個年輕的大夫,但不是頭兩天那個了,一看她這麼黃染,說你別來我們這兒,我們這是普通的醫院,你應該到傳染病醫院,她說小伙子,別害怕。我不是傳染性肝炎,就往我們的大夫跟前湊,大夫就直往後退,那個大夫給我講得很有意思,說你看看我這是什麼病?我這是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能不能在你們這裡住院?這個大夫一看,第一傳染病醫院的診斷,正好我那天晚上在病房值班,所以給我打電話,說:郝老師,你看你們那裡能不能收這個病人?我下急診室裡一看,我說:好,這個病很少見,我們就把她收近來了,其實叫人家老太太,人家那時還不到50 歲,就把她收到醫院了。

這個病,因為她有溶血,她就有貧血,但是我們給她輸血,又不能夠一次大量的輸,你想想,給她輸血之後,用了別人的血液,用了別人的血清,更容易引發溶血,所以每次少量的輸一點兒,過幾天再輸一點,這是一種輸血的治療,然後我們用了中藥的治療,也用了西藥的一些治療,試圖改變她體內的酸鹼度,治療了一個階段以後,溶血控制了,血色素也上去了,精神也不錯了。


我早晨查房的時候,她說都挺好,我說那你是不是準備出院?每天我到了下午下班的時候,總要到病房巡視一遍,等我下午下班,再巡視的時候,走到她床跟前,她又把衣服掀起來,拍這個肚子,鼓的圓圓的,說:“郝大夫,一敲梆梆的響,你什麼時候把我這個肚子脹再給我治治,我肚子不脹了,我就出院了”。我說行呀,我給你治治,她說我這個肚子脹是怎麼回事?我說我早晨查房你怎麼不說呢?我的醫囑都開出去了,她說我早晨不脹,上午也不脹,就到了傍晚的前後會脹。我說那我知道了,你是脾虛,你看她有貧血吧,伸出來的舌頭胖胖的,淡淡的,舌苔厚厚的,我說你是脾虛,運化機能低下,所以痰濕內生,濕邪阻滯,氣機不暢,因此就出現了這種肚子脹,我說你是個虛中夾實,我還真有辦法治療你這個虛中夾實,她說那你給我開方子,治好了我的肚子脹,我就出院了。

那個時候我們要求病房有周轉率,所以我盼著她快一點出院,我回去之後就開厚薑半甘參湯,可是那個時候的厚朴特別缺,如果像我們年輕大夫,你要開上10 克,再開上7 付藥,藥房的老師傅就說,別讓年輕大夫把厚朴給浪費掉,咱有鋼用在刀刃上,老大夫開厚朴,你開多少我都有,年輕大夫要開每付藥10g 的話,他就覺地你要吃7 付藥,你就浪費了70 克厚朴,藥房裡的老師傅特別心痛,他就會說沒有,所以我只能開6 克,開6 克每回都有,開10 克他就把方子給打回來說沒有,6 克厚朴,生薑,我不是不愛吃薑嘛,怪辣的,所以我也考慮到這個藥的口感,生薑3 片,半夏大概是寫了10 克,這是個常用量,因為我考慮到她過去是一個溶血性黃疸,脾虛是明顯存在的,黨參用了20 克,甘草大概用了6~10 克,我現在記不清楚,這個方子開出去以後,一兩天沒什麼反應,到了第三天上午,早晨我去查房去,她說郝大夫,你開的那個藥,我已經吃上了 ,你開的那個藥真厲害!

我心裡很高興,以為療效很好。可原來每天晚上還能吃一小碗粥,自從吃了你那個藥以後,我昨天晚上連這一碗粥也給節約了。我說你再說一遍,她說“我昨天晚上脹得更厲害了,吃了你的藥,原來我還能吃一碗粥,結果昨天晚上連這一碗粥也不能吃了,你說的挺好,說我是什麼虛中夾實,怎麼用起方來不是這麼一回事?我說我用方沒有問題,怎麼會症狀更加重呢?我說我去問問我的老師吧?那個時候剛畢業很年輕,也不怕別人笑話,她說你快請教請教老大夫,看這是怎麼回事?我就拿著這個病歷,拿著我開的方子,去請教胡希恕老師,胡老那個時候也是我們東直門醫院特別善於用經方的一個老前輩,我想在坐的有好多人都知道他,胡希恕老師,我去問他,他一看我這個病歷介紹,他呵呵笑了,他說你的辨證很對,可你的藥方子,藥也很對,但藥量沒有把握好。

我說:老師,我怎麼藥量沒有把握好呀?他說你還記得《傷寒論》原來厚薑半甘參湯的藥物的藥量嗎?我說不記得了,能記住藥物的組成,我自己覺得很滿足了,老師說:厚朴半斤薑半斤,一參二草也須分,半夏半升善除滿,脾虛腹脹此方真。”其實在這之前我根本不會背這個方歌,我說老師你說慢點,我記下來,從那兒我就把這個方歌記下來了。

厚朴半斤,薑半斤,量很重,一參二草也須分,人參只有一份,而厚朴、生薑卻是8 份,劑量比例不是顯而易見嗎?我把劑量比例給顛倒了,補氣的藥黨參用了20 克,甘草用了6 克,而厚朴、生薑只用了6 克,胡老說你怎麼用這麼少的生薑、厚朴?我說,老師,我如果開厚朴10 克,開上10 克藥,藥房的老師傅特心疼這個厚朴,怕我不會用,所以他說沒有,不給我拿藥,他說,我給你簽字,咱們厚朴用到20 克,胡老簽字藥房的師傅就給。真是這樣,藥房的師傅怕年輕人不會用這個藥,給浪費掉,也可以說他有點勢利眼。生薑用多少?胡老說生薑用15 克,我說會不會太辣?胡老也是這麼說,你是給她做飯,你是給她配藥?所以生薑用15 克黨參改成6 克,把甘草改成6 克,半夏用了15 克,就這麼一個方子。我給這個病人說,我請教了胡老師,還是這5 個藥,劑量調了調,病人將信將疑,就吃吧。

(厚朴20克 / 生薑15克 / 半夏15克 / 黨參6克 / 甘草6克)

第一天沒有明顯的效果,第二天、第三天肚子越來越不脹,肚子脹的程度越來越來輕,吃了7 付藥,晚上肚子就不脹了,她特別高興,她說我肚子不脹了,要出院了。她那時候是四五十歲,我才二十來歲,她把我當成小孩兒,她說郝大夫,還要好好向胡大夫學習,所以這個劑量的比例給我極深的印像,而這個病人也給我極深的印像。所以厚薑半甘參湯是治療脾虛痰濕阻滯,虛中夾實腹滿的一張很好的方子。使用它要特別注意它的劑量比例,因此後世醫家說:這張方子是補三消七之法, 而用於治療什麼呢?治療虛三實七之證。


有一天一個同學說,“郝老師,我聽了你講課之後,我用厚薑半甘參湯治療肚子脹,結果用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效,你說是怎麼回事?我說這個人是誰?這個人是我(學生),我說你是什麼地方脹?他說這脹,我說這是肚子嗎?這是胃呀!他把胃當肚子脹,我說治胃脹不應用厚薑半甘參湯,應當用《金匱要略》的橘枳薑湯,我說你沒有用治胃脹的藥,用治肚子脹的藥,當然沒有效了,所以要區別清楚,胃脘脹滿,厚薑半甘參湯效果不好,厚薑半甘參湯治療的就是臍周脹滿,大腹脹滿,因為脾主大腹,所以他治療的是脾虛腹脹,而不是胃虛腹脹,這個要區別清楚。


脾虛證的第二個證候是氣血兩虛,心臟失養證,也就是我們下面將要談到的,第102條小建中湯的適應證,“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一個外感病,病程已經兩三天,這裡沒有提到誤治,沒有誤治,結果就出現了心中悸而煩,這是怎麼回事?這是這個病人平素氣血兩虛,在平常情況下,沒有明顯的表現出,突出的不舒服的症狀,我們經常有這種情況,平素氣血不足,就是說體力、精力和正常的別的人相比有點不足,但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可是一旦得了外感病以後,得了傷寒病以後,由於正氣抗邪於表,裡氣就更加虛衰,所以心臟失養的這個症狀,就在得外感病兩三天以後突出的表現出來了。心臟失養就心悸,心神失養就心煩,氣血兩虛,所以就出現了心中悸而煩,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虛人外感,是氣血陰陽兩虛。

氣血陰陽兩虛,虛人外感我們在治療上是怎麼樣的原則呢?

前幾次課我們曾經提到,“實人傷寒發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這種虛人外感只能用小建中湯,溫中補虛、益氣養血,小建中湯這張方子,是桂枝湯倍用芍藥再加飴糖所組成,桂枝湯倍用芍藥再加飴糖所組成,“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他所開的這個量是三次治療量,折合成今天的量的話,一次治療量應當怎麼開?桂枝15 克 甘草10 克 大棗4 枚 芍藥30 克 生薑15 克 飴糖(50)65 克,方後還有一句話,“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前面講桂枝湯的禁忌證的時候提到,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因為酒客病不喜歡甜,“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所謂酒客病是內有濕熱的人,內有濕熱的人常常會有嘔吐,這裡說的嘔家,經常有嘔吐的人,也常常是濕熱內盛,胃氣上逆的一種表現,濕熱內盛,用甜味的藥,甜可以增濕,所以濕熱內盛,經常有嘔吐的,不能夠用小建中湯,因為小建中湯這張方子裡頭,有大量的飴糖,飴糖就是麥芽糖,不少飯館做早點有糖油餅,糖油餅上面那層甜甜的,黃黃的東西,那就是用飴糖做的,飴糖有補氣養血的作用,有甘緩止痛的作用。這裡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飴糖不能夠隨便用其他東西代,用蔗糖代是不行的,用蜂蜜代也是不行的。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裡緩急,補益氣血,除了治療心中悸而煩之外,後面講少陽篇的時候會提到,它特別能夠治療氣血不足,腹部肌肉失養的腹中拘急疼痛,治療虛證的疼痛,是有很好的效果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它重用芍藥,有養血柔筋的作用,而且它又重用飴糖,有甘緩解痙的作用,所以後世醫家廣泛用於治療胃痛、腹痛等等。

有一個空軍的幹部,他有肥大性脊柱炎,脊柱的疼痛,關節的疼痛,還有慢性潰瘍病,有胃脘的疼痛,全身都難受,我在東直門醫院時,他來找我看病,我一看完全是氣血兩虛的表現,我給他開了小建中湯,東直門醫院的藥房是有飴糖的,在東直門醫院拿藥以後,吃了一個星期,效果很好,不僅胃痛緩解了,而且後背脊柱的的疼痛,其他關節的疼痛也緩解了。他特別高興,他就給我打電話“郝大夫,吃了你這個藥之後,還真是,所有的疼痛都緩解了。”我當時說,肥大性脊柱炎,我沒有什麼辦法,我只能給你治療胃痛,沒想到對脊柱的這種疼痛,和關節的疼痛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又過了兩周之後,他又來找我來了,我一看臉也腫了,皮膚面色和我第一次看病的時候,也不大對頭了,我說你怎麼回事呀?他說我在東直門醫院拿的藥是有飴糖,我在空軍醫院拿藥沒有飴糖,我就自作主張用了蜂蜜,沒想到這個蜂蜜,可能是特殊的地方生產的,我對這蜂蜜過敏。現在你看我,還能夠看出個人樣來,當初過敏嚴重的時候,整個臉全腫了,全身全是起風疹瘙癢,我是住了一段醫院之後,現在稍稍緩解了才來找你。飴糖也是甜的,蜂蜜也是甜的,為什麼不能夠代替?我說這兩種東西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我講這個病例是告訴大家,飴糖就是飴糖,不能夠用蜂蜜或者其他的東西來代替,代替不僅達不到它的治療效果,還可能還有不良反應。


下面談163 條,163 條是協熱下利證:“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一個太陽病,外證未除,就是表證沒有解除,醫生多次的用了瀉下的方法,結果導致了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升降紊亂,寒濕下注,於是就出現了下利,利下不止,為什麼仲景把他“叫做協熱而利”,其實這個下利本身是虛寒性的,為什麼把它叫做“協熱而利”呢?這個“熱”指的是什麼呢?協是協同的意思,這個熱是指的表證的發熱,就是下利而伴隨著、協同著表證的發熱,就把它叫做協熱利,也就是外有表證的發熱,裡有虛寒的下利,這就是我們這一條,桂枝人參湯適應證的基本病機,下利又伴隨著表證發熱,就叫協熱利,而不是指的下利的寒熱屬性,心下痞硬是有於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寒濕凝滯所造成的,心下痞硬,升降紊亂,寒濕下注,就會導致下利不止,所以這兩個在裡的主證,病機是相同的,都是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如果寒濕凝滯就導致心下痞硬,如果升降紊亂,寒濕下注,就會導致下利不止,這是一個表裡同病,裡虛是脾陽虛、脾氣虛,而沒有涉及到腎陽虛,脾虛的證候相對來說是裡虛比較輕的,所以仲景用理中湯來健脾祛濕止瀉,溫中健脾止瀉,加上一味桂枝兼以解表,在溫中補虛止瀉的基礎上,加一味桂枝兼以解表,這就是桂枝人參湯,我們應當特別注意的是,記住這個桂枝人參湯的藥物組成,是理中湯加桂枝,而不是桂枝湯加人參,我們多次考試考桂枝人參湯的藥物組成,有許多同學就答成了桂枝湯加人參,理中湯的別名叫人參湯,也就是說人參湯是理中湯的別名,所以所謂桂枝人參湯,就是理中湯加人參,這個一定要記住。


以溫中補虛、止瀉為主,加一個桂枝兼以解表,看它的藥量,桂枝四兩 甘草四兩 白朮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內(納)桂”,就是桂枝是後下的,為了解表 ,“更煮起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白天吃兩次,夜間吃一次,這是三次治療量,桂枝一次量是20 克 甘草一次量是20 克 白朮一次量15克 人參15 克 乾薑是15 克,今天用這張方子,可以參考它的一次治療量。


學習這一條,應當注意兩個問題,一個問題“協熱利”協熱下利,前面講過一個葛根芩連湯證,後世醫家把它也叫做“協熱利”,但是葛根芩連湯證脅熱下利證, 是裡熱下利,兼有表證的發熱,現在講的桂枝人參湯證,張仲景把它叫做協熱下利,實際上協熱下利這個名詞,就源於張仲景,桂枝人參湯證,也屬於協熱下利,但是它是裡虛寒下利,兼有表證之發熱,這樣的話我們對“協熱下利”這個概念中的協熱就明白了。這個熱不是指的下利的性質,而是指的它伴有表證的發熱,葛根芩連湯治療表證的發熱,兼有裡熱的下利,桂枝人參湯治療表證的發熱,兼有裡虛寒的下利,因此這又是一個對偶統一的一組方劑,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在《傷寒論》中,有十個方證出現心下痞硬(或心中痞硬,心下痞),這10 個方證,現在遇到的桂枝人參湯證,這是第一個,桂枝人參湯證之所以出現心下痞硬,是由於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寒濕凝滯中焦所造成的,所以用桂枝人參湯,理中湯加桂枝,只要脾陽、脾氣得以恢復,寒濕得以溫化,心下痞硬的這個症狀就會緩解,以後我們再遇到其他心下痞硬,心中痞硬,或者心下痞方證的時候,還會提到桂枝人參湯,這是我們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

以上我們講了脾虛的證候,實際上只涉及到三個:

●一個是厚薑半甘參湯,他的適應證是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痰濕內生,痰濕阻滯氣機導致了腹脹滿,這種腹脹滿是虛中夾實的證候,它的臨床特徵是上午輕,下午重。等它脹滿嚴重的時候,不喜溫按,甚至有按之痛的類似於實證的特徵,所以治療用厚薑半甘參湯,以行氣化痰、燥濕為主,祛邪氣為主,用小劑量的人參和甘草,健脾補中來治本,所以它是一個補三消七的方劑,這是我們治療脾虛證的第一個方子。

●治療脾虛證的第二個方子,是小建中湯,小建中湯是桂枝湯加重芍藥的用量,增強了它的養血效果,再加飴糖,有益氣的作用。所以小建中湯是一張補氣養血,和裡緩急,溫中補虛的方子,儘管它是桂枝湯的加減,它和解肌祛風,調和營衛的作用似乎沒有什麼關係,小建中湯在這裡是溫中補虛,和裡緩急,氣血雙補的,它可以治療一個病人平素氣血兩虛。平常沒有什麼臨床表現,一旦得外感病以後,正氣抗邪於表,裡氣就更加不足,這時心臟失養的症狀,就表現出來了。心臟失養、氣血兩虛就出現了心悸,氣血兩虛,心神失養就出現了心煩,所以原文: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這是脾虛的第二個方證。

●脾虛的第三個方證,就是剛剛談到的,桂枝人參湯證,桂枝人參湯是治療外有表證的發熱,裡有脾虛寒的下利,由於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寒濕內盛,寒濕下注,升降紊亂,就會出現下利不止,寒濕內盛阻滯中焦氣機,就會出現心下痞硬,這個證候雖然是虛人外感,裡虛兼表,但是這種虛僅僅是一個脾陽的虛,沒有涉及到腎陽虛那麼重的證候,所以我們仍然可以採取表裡同治,溫中解表的方法,用桂枝人參湯 (人參湯是理中湯的別名),桂枝人參湯是理中湯加桂枝所組成的,張仲景把它叫做“協熱下利”,後世醫家把葛根芩連湯的適應證,也叫做“協熱下利’。可見協熱利的這個協熱,是裡證伴隨著表證的發熱,協熱利可以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裡熱的下利兼表證,用葛根芩連湯;一種情況是裡虛寒下利兼有表證,用桂枝人參湯,關於脾虛的證候就講這麼多,下次講腎陽虛的證候。



厚朴七物湯

厚朴七物湯的功效與作用
什麼時候喝厚朴七物湯的做法
標準配方


厚朴七物湯的功效與作用是解肌發表,行氣通便

那麼厚朴七物湯的做法和標準配方是什麼呢?什麼時候喝?下面中國吃網為您介紹厚朴七物湯的功效與作用,厚朴七物湯的做法和標準配方。


厚朴七物湯標準配方


厚朴半斤(24g) 甘草三兩(9g) 大黃三兩(9g)大棗10枚 枳實5枚(12g) 桂枝二兩(6g) 生薑五兩(15g)


厚朴七物湯的做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以厚朴、甘草、大黃、桂枝、枳實、生薑、大棗七味藥組成。
嘔者加半夏,
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加大生薑量。

本方即是桂枝湯減去白芍,再加厚朴三物湯而成。

根據此方的藥物作用來分析,是以桂枝湯解外感之風寒表邪,厚朴三物湯攻在里之實結,為解表兼攻里之雙解之劑。

至於腹滿究竟屬於何種病邪所致,按厚朴三物湯的治療作用,也必然是濁氣、燥糞、實熱之邪,結滯於腸中。因而用本方瀉熱、盪實,行氣以治之。


 

厚朴七物湯的功效與作用


功用:解肌發表,行氣通便。


主治:外感表證未罷,里實已成。腹滿,大便不通,發熱,脈浮而數。


厚朴七物表里方,桂枳姜棗草大黃,解表散邪和腸胃,臨證加減在變通。


各家論述 1.《沈注金匱要略》:此有表證腹滿也。發熱十日之久,脈尚浮數,當責風邪在表。然風氣內通於肝,肝盛乘胃,故表見發熱,而內作腹滿;風能消谷,即能食而為中風,所以飲食如故。用小承氣蕩滌腸胃之熱,桂、甘、姜、棗調和營衛,而解在表之風耳。

2.《張氏醫通》:此本小承氣合桂枝湯,中間裁去白芍之酸收,不致引邪入犯營血。雖同用桂枝、甘草,與桂枝湯涇渭攸分。其厚朴獨倍他藥,正以泄氣之濁逆耳。

厚朴七物湯除泄熱、盪實、行氣外,再加大桂枝、生薑劑量,還可以溫中祛寒、行氣而消脹滿故凡因寒、熱、濕滯,糞便排出不暢,腸中積氣所造成的腹部脹滿,皆可治療。但是必須掌握好桂枝量的伸縮,便可以運用自如,不必拘泥於有表證的腹滿。


厚朴七物湯的食用案例


一、腹滿(屬虛寒者)

本證多因胃腸虛寒,陽氣不足,腸的活動機能減弱,排泄遲緩,腑氣不通而致。證見腹部脹滿,喜按,喜熱,腹滿時減,復如故,或午後脹甚,或大便不實,小便清長,多矢氣,脈多虛弱。治以調補脾胃為主。用厚朴七物湯治療此病,必須加桂枝量為15克以上,服二劑即可以蕩滌腸中殘結濁氣,然後減去大黃,再服本方加減以溫陽、建中、行氣,則腹脹自愈。



源自:

2015/09/26 來源:中國台州網

https://read01.com/zh-tw/j7k35.html#.YW95JxpBzIU


腹脹 活用經方治療腹脹

活用經方治療腹脹

何為腹脹?腹脹是以腹部脹滿,觸之無形,或兼有疼痛為特點的病證。腹脹在《內經》中稱之為「腹脹」「月真脹」「腹滿」「中滿」「腑氣滿」。


病因病機

腹脹先分實證/虛證

腹脹因飲食停滯胃腸,阻滯氣機;
或因情志抑鬱,氣滯鬱結所致,責之於胃腑氣實,屬實證

腹脹因素體脾臟虛弱,氣機壅滯;
或因脾臟虛弱,水飲不化,成為正虛邪實之證,責之於脾臟氣虛,屬虛證

因此,清代醫家柯韻伯提出了「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說,
提示了太陰脾陽明胃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變規律。

 

腹脹辨證 (腹脹的虛實如何分辨?)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主要說明凡以水濕聚留而引起的浮腫、腹脹滿者,大都屬於脾臟疾病,多由脾失健運、水濕停滯所致。

故《素問·髒氣法時論》提出了:「脾病,虛則腹滿腸鳴。」此文提示了脾氣虛,運化水飲失職,飲邪阻滯胃腸,而成腹滿腸鳴。當脾胃氣機不暢,斡旋失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可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描述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之象。所以,在《傷寒論注》則提出了「蓋腹滿、嘔吐是太陰陽明相關證」。

腹脹有虛實。《本經疏證》言:「脹滿而按之痛者為實,不痛者為虛。」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景岳全書》亦提出了:「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腹脹何以「按之不痛者為虛」?因為正氣不足,脾虛氣聚,虛氣痞塞脹滿,並非有形實邪充斥,故雖見腹部脹滿,而按之可助脾氣運轉,氣機得通,通則不痛,即或疼痛,但按之痛減,且喜熱熨。

腹脹何以按之「痛者為實」?有形實邪(宿食、瘀血、水飲、痰熱、蟲積等)或實熱燥屎蘊結胃腸,不按固然要痛,按之腹痛更甚,且痛甚於滿,脹滿無減輕之時,不通則痛也。

 


驗案舉隅


一、陽明腑實兼太陽證(厚朴七物湯)


王某,女,7歲,2013年4月1日就診。


主訴:感冒咳嗽兩天。因受風而致咳嗽,乾咳無痰,鼻塞流清涕,惡風,伴有脘腹脹滿疼痛拒按(為實證),大便質干,日一行,納寐可,小便調。舌紅,苔白根厚膩,脈浮滑數。證屬里實已成,復感外邪。治以表里雙解,方用厚朴七物湯加味。


處方:厚朴6克,枳實6克,熟大黃3克(後下),桂枝6克,甘草6克,白芍6克,杏仁9克,紫菀9克,百部9克,生薑4片,大棗5枚。


服藥3劑,脘腹脹滿基本消失,大便日一行,質可,咳嗽亦基本消失。


按:厚朴七物湯見於《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由厚朴三物湯合桂枝湯去芍藥組成。厚朴三物湯治療腹滿痛便閉之里證,主治「陽明熱結氣閉證」,重用厚朴八兩,厚朴倍大黃,是以氣藥為君,以厚朴、枳實專泄胃腸壅滯之氣,以大黃瀉熱通便。全方治療陽明熱結氣滯不通而脹滿者。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透表,因原方治療腹滿而不痛,故去芍藥。本證兼有腹痛,故仍保留芍藥以緩急止痛之效。

厚朴七物湯治療腹滿表里同病,腹滿與發熱(兼表證)並見者,筆者臨證常用於小兒外感發熱多因停食著涼引起者(小兒胃腸感冒),「內傷食滯,外感表邪」,用之每獲收效。



二、陽明里實兼少陽證(大柴胡湯)

葛某,女,50歲,2014年6月2日就診。

主訴:脘腹脹滿疼痛 (實證) 1月余,食後加重。患者自述因近日情緒緊張,導致脘腹脹滿疼痛,食後加重,伴有噯氣矢氣多,口乾口苦,時烘熱汗出,大便2日一行,質乾量少,解之費力,小便可。舌暗紅,苔黃,脈沉弦。證屬陽明少陽合病。治以和解少陽兼瀉下陽明腑實,方用大柴胡湯。

處方:柴胡15克,枳實15克,白芍15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熟大黃10克(後下),生薑4片,大棗5枚。

服藥7劑,諸症皆緩,自覺脘腹脹痛明顯減輕,噯氣減,大便2日一行,質可。後調理1周乃愈。


按:大柴胡湯為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之補益,加大黃、枳實、芍藥攻里而成,亦是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兩方加減合成,是以和解為主而兼瀉下並用的方劑。其配伍,既不悖少陽禁下的原則,又可表里同治,使少陽、陽明雙解,可謂一舉兩得。

柴胡、黃芩以疏泄少陽鬱熱;大黃、枳實內瀉陽明熱結,行氣消痞;芍藥柔肝緩急止痛;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大棗和中並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之功。本方是治療少陽陽明並病的代表方。

臨床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常用於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嘔吐、腸梗阻等屬少陽陽明合病者。

大柴胡湯體現於現代醫學所說的天然的胃腸動力藥(脹滿),用於胃腸功能障礙及炎症;天然的解痙鎮痛藥,用於膽囊炎、膽結石、胰腺炎患者;天然的脂類代謝調節劑,用於代謝紊亂綜合徵患者(高脂血症與肥胖者)。


三、太陰脾虛兼氣滯證(厚姜半甘參湯)

尹某,女,34歲,2012年1月11日就診。

主訴:胃脘及腹部脹滿多年,近日加重。患者常因飲食不節致胃脘及腹部脹滿,噯氣後舒,脘腹脹滿以晚間明顯加重,口乾口苦,四肢怕冷,寐差,常年便秘,自服通便靈一周2次。舌紅胖齒痕、苔黃厚,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虛不運,氣機壅滯。治以健脾和中,行氣除滿,方用厚姜半甘參湯加半夏瀉心湯化裁。

處方:厚朴25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香櫞10克,黃連12克,黃芩10克,乾薑10克,太子參10克,生薑8片。

服藥7劑,藥後脘腹脹滿、口苦等症狀皆緩。後經調理腹脹消失,大便轉常,丸藥善後。


按:《傷寒論》第66條言:「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厚姜半甘參湯治療以脘腹脹滿,食後或晚間明顯為特徵的疾病。臨床可見大腹脹滿,朝輕暮重,重時不喜溫按,舌淡胖有齒痕,苔厚膩,脈沉右弦。脾主大腹,大腹脹滿。自然界和人體的陽氣晝日充足傍晚漸衰,故腹滿表現為朝輕暮重,重時以邪盛為主,故不喜溫按。厚姜半甘參湯主治脾虛氣滯所致的腹脹。方中君以厚朴溫中化濕,行氣消脹;配以人參補中益氣,則消中有補,胃氣得復,脹滿自除。

相傳張錫純曾治一少婦腹脹食不化,短氣,處以苓桂術甘湯加厚朴2兩,病家自作主張,將厚朴加至8兩,才覺舒適可見厚朴用至24克甚至更大是完全可行的。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記載:「一人患腹脹,一醫處以厚姜半甘參湯,服後腹脹依然,乃請陳慎吾老大夫高診。陳老認為處方恰當,但劑量不適。原方不變,只將厚朴由9克增至18克,黨參、炙甘草由9克減至3克,服後其脹霍然而除。蓋陳老增厚朴之量在於消脹除滿,減參草之量是恐其助滿礙中,頗洞仲景之旨。」

厚姜半甘參湯原方中厚朴為8兩,人參為1兩,厚朴與人參比例為8:1,但人參再少也並非可有可無,這是虛脹的治療原則。山東中醫藥大學李克紹教授對此有深刻見解,認為消食寬脹藥,只有在胃腸消化功能不算太弱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如果胃腸虛弱程度已很嚴重,只能先健補脾胃,不能奢望撇開胃腸功能,單靠一包神曲、麥芽就把食物消化掉。本方多應用於反覆吐利或反覆應用大量理氣破氣藥物誤治傷正以後的腹脹滿,如慢性腸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四、太陰脾虛兼停飲證(外台茯苓飲)


袁某,女,21歲,2013年2月4日就診。

主訴:脘腹脹滿伴噁心、欲吐3年余,嘔吐病史2年余。

患者身體羸瘦,脘腹脹滿以食後為重,喜溫喜按。納少,食多則脹噁心嘔吐腸鳴,口乾微苦,偶有反酸,大便1~2日一行,便質稀軟,心慌乏力。舌淡紅胖,苔薄白,脈細。方用外台茯苓飲合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茯苓15克,黨參10克,生白朮30克,炙甘草6克,枳實10克,陳皮6克,白芍1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柴胡15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生薑4片,大棗5枚。

2013年3月13日來診,訴藥後脘腹脹滿明顯緩解,嘔吐未作,噁心、腸鳴諸症亦緩。原方加減治療月余而愈,隨診未發。

按:外台茯苓飲見於《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附方,治療「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患者嘔吐日久,必傷胃氣,故見羸瘦乏力。中虛日久,則痰飲內生,飲停心下,阻滯氣機,則見脘腹脹滿、納呆、食少等症。方中茯苓、人參、白朮健脾益氣,助運水濕,使痰飲得化;枳實、陳皮理氣除滿;重用生薑散寒止嘔。諸藥相伍,「消痰氣,令能食」。外台茯苓飲常用於吐後,中焦虛寒,飲停心下之腹脹滿伴心下痞滿(或胸滿)兼見噯氣、納差、食少等功能性腹脹。

外台茯苓飲與旋覆代赭湯均為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證亦常有噫氣,但患者以噫氣為快,且大便多溏,與旋覆代赭湯證苦於噫氣不除、大便虛秘者顯異。外台茯苓飲與半夏瀉心湯同治心下(胃脘)痞滿。但本方證為脘腹脹滿(胃脘與腹部均脹滿),半夏瀉心湯證為單純胃脘(心下)痞滿;本方用於單純里虛寒之證,半夏瀉心湯用於上熱下寒之寒熱錯雜證,臨證不可不辨。


五、中虛兼脾寒胃熱證(半夏瀉心湯)


傅某,女,57歲,2013年1月30日就診。

主訴:胃脘脹痛1月余。患者近1月持續胃脘脹痛,喜溫按,胃脘稍有熱感,噯氣頻,下肢感涼,乏力,胸悶,心悸,憋氣,納可寐差,多夢,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滑,脈滑。方用半夏瀉心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味。

處方:半夏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乾薑9克,黨參10克,炙甘草10克,木香6克,砂仁6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炒白朮10克,紅景天6克,炒棗仁30克,大棗5枚。

藥服7劑,胃脘脹滿大減,下肢感溫,胸悶氣短緩。按上方加減治療1月,症狀基本消失,半年後隨訪未見復發。

按:患者因胃氣虛弱,中焦斡旋失職,氣滯中焦,升降受阻,而至上熱下寒之證。半夏瀉心湯是治療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而致胃腸不和的常用方,又是體現調和寒熱、辛開苦降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心下痞滿、嘔吐瀉利、手足寒涼、苔黃為辨證要點。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屬腸胃不和、寒熱錯雜、脾胃虛弱者。

半夏瀉心湯方證的病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辛開組(夏姜)辛以散之,辛以升之,故以夏姜「辛甘以升地氣」。苦降組(芩連)苦以泄之,苦以降之,故用芩連「苦味以降天氣」。甘調組(參草棗)甘以緩之,甘以補之,甘以調之(一調脾胃之陰陽,二調寒熱之相逆)。劉渡舟說:「半夏、乾薑辛開而溫,以散脾氣之寒;黃芩、黃連苦泄而寒,以降胃氣之熱;人參、甘草、大棗甘溫調補,和脾胃,補中氣,以復中焦升降功能,此即辛開苦降甘調之法。」

總之,腹脹辨治應著重於恢復脾胃正常生理功能,使脾胃之間有著正常的斡旋之效。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脾升胃降,則氣機升降有序,則腹脹自除。


2016/12/02 來源:小道經方

https://read01.com/DK52aM.html#.YW9fPxpBzIU



2021-10-18

如何活用柴胡劑


 黄煌:如何活用柴胡劑


剛接到演講通知的時候,我在想講什麼好呢?本來想說麻黃、細辛,我干脆講調和法,講柴胡、芍藥,這些東西,可能沒有像李老先生那樣夠刺激,但是這個臨床用得不少,臨床上大症、重症有,但臨床上這些小病、小調,我想我們這些後輩、初學者應該從這些比較平淡的方子著手,這些也是張仲景的。


首先,講講柴胡,先認識柴胡證。柴胡證是什麼?關鍵是八個字“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很多人認為藥證是一個症狀,認為是對症用藥,其實這是誤解,“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可以說是一個綜合征、一個症候群,“往來寒熱”這個症候群,是張仲景發現的一種疾病,不同於我們現代所說的,而是傳統的一種疾病。這個“往來寒熱”,可以出現在很多細菌、病毒的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可以出現“往來寒熱”;免疫系統疾病有時也可以表現“往來寒熱”,包括女性的月經病等。


那麼,這“往來寒熱”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在《黃帝內經》中已詳細作了說明,這裡我就不詳講了,它有三個意思:“往來寒熱”首先,指患者發冷發熱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這強調的是比較長的時間。這種發冷發熱,多指體溫不正常;許多發熱性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的發熱持續多日者,不一定是弛張熱、瘧疾發熱,而我們可以看作是往來寒熱。第二,指患者的自我感覺。因為張仲景時代是沒有體溫計的,不要認為《傷寒論》的發熱就一定是37.5°以上,所以很多時候是一種自我感覺、患者的自我感覺,即一種寒熱交替感,往往患者有很多的描述,我們進行臨床要善於歸納。當然,有人忽而惡風怕冷、肌膚粟起、忽而身熱而煩、出汗、要脫衣服,這是一種寒熱;也有人四肢冰冷,但心胸煩熱,就像現代很多女性冬天也穿著特別短的裙子,但手是冰冷、胸口是熱的,這也是一種寒熱往來;再有表現為上部熱而下部寒,大多數人以為這是陽虛,大量進補,其實是柴胡證、神經症,有的人冬天來看病,下面穿著羊毛褲,上面穿著短袖,他感覺上面熱、下面冷,這是一種神經症,是不是陽虛證?其實他並不一定是,故可以用點柴胡劑調和就行了;也有人半邊身體熱、半邊身體涼,這都是一種往來寒熱。往來寒熱有另外的第三個體征,是一種過敏狀態,往來寒熱首先是對溫度變化的敏感,怕吹空調、但熱一點也難受,所以現在有很多的人怕風、怕空調、怕電風扇,我認為是柴胡證,而不一定是完全是陽虛;除了溫度以外,還有對濕度的過敏,有些人濕度大了以後就不舒服;有的人對氣壓敏感,有很多支氣管哮喘患者,當天氣一變化,他就胸悶難受;有很多對光照也過敏,像林彪,他的房間需要很厚的窗簾,其實他是柴胡證,他也比較敏感;還有對氣候的敏感,很多人不希望冬天,一到冬天,就要到三亞去居住、生活;還有對環境的敏感,很多人就不敢到超市裡面去,他一看大超市人多就頭暈,也有很多人坐車敏感,他坐大巴就沒問題,坐小車就感覺不適,因為小車的環境比較狹悶,這也是一種環境的敏感;還有音響敏感、對氣味的敏感,如有些人聞到某一氣味就不行了,或總覺得聞到其他人身上一股味道;所以對這些,包括性味上的敏感,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往來寒熱。當然,一些對花粉、螨蟲過敏等等,我們都可以看作是往來寒熱,從而把這四個字充分地演繹、大大地擴展。


從“往來寒熱”裡提取“往來”兩個字,其實也大有講究的。“往來”有三種情況:第一,指疾病呈遷延性,病程慢性化。張仲景用小柴胡湯用的最多,為什麼?因為這種病見到的也最多,所以臨床上許多遷延不愈的疾,像病毒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經系統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女性月經病等不容易好的、很不容易治愈的,都是一種往來特征的疾病,這些不易好的、不易治愈的疾病怎麼辦呢?用柴胡,我感覺比較安全、可靠。當然,李老的扶陽治法有著良效,中醫是經驗學,我今天是講我自己的經驗。“往來”的第二種意思,是指有節律性;凡是有節律性的東西,我們可以看成是往來寒熱。這個節律,有日節律的一天半天,有的人一到九點鐘就心慌、或者每天晚上失眠,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所以有很多用柴胡類方來治療失眠;有周節律,就像我們往往城市裡的星期一綜合征,一到星期一就不舒服,特別是小孩子,星期一一爬起來就頭痛、甚至嘔吐,他害怕上學,一爬起來心情就緊張,這是周一綜合征;女同志最明顯就有月節律,一到月經來潮前就情緒不穩定、波動大,乳房發脹,或者腹瀉、頭痛,這個時候,我們的柴胡類方,比如說四逆散、逍遙散;那麼還有一些表現為季節性,每年春秋天發作,如過敏性疾病,所以說這種過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我們可以看作是往來寒熱,也可以用柴胡劑。“往來”第三個情況,是指沒有明顯的節律,時發時止,不可捉摸,比如癲癇,突然一聲大叫後發作,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再發,有的是3、5天來一次,有的是3、5月也不一定,以及一些過敏性疾病等。日本漢方根據這個“休作有時”的發病特點,所以用柴胡桂枝湯、柴胡龍骨牡蠣湯治療癲癇,有效。所以我們把一些時好時壞的精神神經病也是用柴胡方。所以這個“往來”兩字也是大有文章的。


“胸脅苦滿”,是一種自覺症狀,也是一種他覺症狀。兩者共同構成柴胡證,成為柴胡證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胸脅苦滿”我們中國歷來把它看作是自覺症狀,自覺的胸膈間的氣塞滿悶感和脅肋下的氣脹填滿感,這個對於病人來講,他往往不知道是“胸脅苦滿”,這是古語,患者常常以“胸悶胸痛”“無法呼吸”“想要深呼吸”“腹脹”“心裡不舒服”等表述,或者深深舒一口氣,甚至有的說話不多等等,這些都是一種“胸脅苦滿”的自我感覺,這點我們醫生善於歸納;當然,也有延伸為伴有上腹部不適感、腹脹、噯氣等就是胸脅苦滿,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他覺;這是張仲景用大柴胡湯的一個指征,張仲景是要腹診,只是現在加上了脈診,“心下不安、脹滿痛”的大柴胡證他是要摸的;這個要求在使用大柴胡湯的時候,要經常摸摸肚子,這是非常簡單的。我來舉個例子,一般病人坐下,醫生用指尖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內按壓,假如醫生指端有抵抗感、不舒服感、很硬的,患者也有種脹痛不適感;還有一種捏診,用手把肋部的皮膚捏起來,捏起來後發現皮膚比較緊,或者皮下有摩擦感或者有條索樣的感覺,這個人認為是屬於“胸脅苦滿”。日本漢方是很注重腹診的,所以說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而不是說這是日本的東西,在醫學上,我們不講民族觀念。


另外,胸脅的腫塊可以歸屬於“胸脅苦滿”,如乳房的腫痛、乳房的積塊、乳頭的分泌物,這些都是分泌失調的表現;再比如說腋下的淋巴結腫大,也是“胸脅苦滿”的表現,也是柴胡湯的使用指征。那麼我把頭、肩頸部、胸脅部、軀體的側面、腹股溝等這些部位稱為“柴胡帶”,就是說這些部位出現的腫塊、疼痛,我們都可以考慮用柴胡湯來解決,比如說嘔吐、耳聾、肩頸部的酸痛,現在有很多的白領出現頸椎病的時候,很多時候就是用小柴胡劑方、小柴胡桂枝湯、小柴胡干姜湯等等;還有一些甲狀腺疾病,我基本上是用小柴胡湯,所以這個我稱之為“柴胡帶”,在臨床上可以考慮使用柴胡類方。


“胸脅苦滿”還指一種精神狀態,即患者的心理處在一種抑郁痛苦的狀態。張仲景治療情志病、講六經辯證,關注病人的性情、大腦的狀態,如桂枝湯“心下衝胸”、少陰病的“但欲寐”、白虎湯的“煩、渴”,這些都是精神狀態(的異常)。“胸脅苦滿”也表現為一種幻覺,是痛的,所以“苦滿”的“苦”是一種惆悵感,所以說這種抑郁狀態表現為情緒低落、神情漠然,可以表現為食欲不振,也可以表現煩躁、惡心、口干口苦、咽喉異物感等,有的患者還有睡眠障礙、疑病心理等。所以“胸脅苦滿”症狀特別多,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理解。


然而,小柴胡證的“或然證”非常多,這個或什麼、或什麼所說的就是“或然證”。小柴胡證的“或然證”是“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很多的“或然證”,包括下面的四逆散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這提示什麼東西呢?這提示了柴胡證的覆蓋面很寬,提示其所主治是一個系統,一種、一大類疾病,咳可能是指呼吸系統、心下悸是循環系統、腹中痛是消化系統,“或然證”越多,這個方子覆蓋面越寬。所以說柴胡證不僅僅是一個症狀,也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體質狀態,一種涉及免疫系統、肝膽消化系統、淋巴系統、精神神經系統的病理性體質。我敢說一句,柴胡用藥是中醫非常有魅力的用藥,我 98年的時候作了一個調查,全國名中醫最善於使用的藥物、最喜歡用的藥物,第一位是黃芪,第二位是大黃,第三位是柴胡。所以我引申了一個“柴胡體質”,給人的關注非常重要。我們知道中西醫最大的區別,西醫是治病,中醫是治病的人;治病的人,所以說“望聞問切”是干什麼的,“望聞問切”看到的是人,首先望到的是精、有活性的人,所謂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是一種高級動物,這是我們中醫非常重要的,所以每個經典的方子都應該有對應的人的體質,當然要細分,我這裡只是粗分。我認為:柴胡體質,是適用大劑量柴胡制劑或者長期適用柴胡類方的人,體質辨病以後,不僅療效好,而且安全,在這份報告上專門提到體質學說的好處,第一安全、第二有效、第三簡便、第四廉價,安全尤其被關注。


柴胡體質,在我們江蘇、南京一帶是非常多的,尤其在女性,這種體質中等或偏瘦,營養情況良好;但是神情抑郁,不是指表情豐富、眉飛色舞、表情多變,而是像貼了一張紙、抹了一層漿糊似的,神情淡漠,然後主訴以自覺症狀為多,很多自我評價差,這是國內的一種狀況;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差,如怕冷、對空調敏感、對氣溫季節變化反應敏感、情緒波動較大,多以知識分子為主,因為他們情緒敏感,而且他們食欲、性欲易受情緒的影響。還有很多的女生,因為吵架了,馬上覺也不睡了,早餐、午飯也不吃了,等到男朋友來解和,馬上胃口大開,這食欲與情緒相關。這些人還有一點容易生毛病,而且現在的診斷、體檢為我們的看病診斷提供了很大的證據,我不反對。我發現大部分的這類人易患疾病:大多為急性疾病的遷延期或慢性病,柴胡體質的人會常有此類疾病,如肝膽病、膽結石、慢性肝病、結核病、循環系統疾病(低血壓)、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發現有很多是這樣的)、過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也很多,很喜歡找上這類人)、精神病、抑郁症、神經症、甲狀腺疾病、乳房疾病、內分泌疾病、耳鼻喉與眼睛疾病,這些疾病常發生在此類病人中,我們可以看到的,甚至有些病人,本身沒有看到這些疾病,但從他們的家族史往往存在此類疾病。另外,這些人在什麼情況容易出問題呢?常在極度驚恐或長期精神抑郁、疲勞、受涼、經期感冒等等情況下引發此類疾病。這是我們柴胡體質的特點。


還有,柴胡體質的一個特點,通過觸摸。柴胡體質以胸脅部以及肩頸症狀較多,或胸悶痛,上腹部或兩肋下按之有抵抗感、不適感、或壓痛或反應性肌緊張,我們經常手按的時候會發覺比較硬,肩頸部痛、肌肉痙攣等;四肢多冷,女性月經周期不准,周期先後不定期,經前多見精神不穩定、乳房脹痛結塊等;容易腹痛腹瀉,容易全身疼痛,容易乳房疾病或甲狀腺增生等等。


柴胡體質辨病以後,我們可用柴胡類方,這是一個大家族,臨床上用柴胡的機會非常多,那麼,給大家介紹一下幾條方子。


首先,是小柴胡湯。小柴胡方,千古良方,是張仲景的一張常用方,也是他的皇牌。麻黃、附子、柴胡、黃芩也是他的皇牌。《傷寒論》的113條方,小柴胡湯是和法的代表方,是疾病處於遷延期或者慢性期的一種有效方,既不能下又不能汗,怎麼辦,只能和,故用得也多,而且它的加減也多,說明它治療疾病的不同。那麼,看這張方:柴胡10-20g、黃芩5-15g、姜制半夏5-15g、黨參10g、生甘草5-15g、生姜15g或干姜5g、紅棗20g,教科書上教:柴胡用半斤,一兩等於3克,柴胡八兩即24克,但因為超過15克,藥房給你退回,還有一兩等於15g,那麼八兩是多大的量,這是有著巨大的反差,也是令人苦惱的事情。現在像我當老師,給學生講課的時候講什麼好?那是沒辦法的,法律不允許我們使用這麼大量的用藥,一旦出現法律的風險,臨床就打翻了,所以我在臨床上的特點,一兩按照5g來用,我的經驗是柴胡不少於10g,更多是15、20g以上,給學生推薦用。


柴胡方證是指: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為主證,心煩喜嘔、或嘔吐、口苦、默默不欲飲食。為什麼呢?這小柴胡湯裡面有半夏、黃芩、人參、干姜。關鍵是主治什麼疾病,現在我的研究主要是在三個點上的關系,我研究方—病—人,如在臨床上小柴胡湯主治什麼的人、什麼的病,然後再研究這些人容易生什麼樣的疾病、這些疾病容易發生在什麼人的身上,就研究方病人這三者的關系,我感覺這比較簡單、理解,比起很多四個字的病機來講,相對來說,這個容易掌握、上手。現在我們年輕人進來(中醫)以後,不容易對中醫產生熱愛,給他們講很多反而產生厭惡,像我講經方,我不太愛講大道理,我講經方,我最開始講痤瘡,這是大學生非常關注的,然後講用什麼方,桂枝茯苓丸,學生會感到奇怪,為什麼用桂枝茯苓丸,這就要講究體質。小柴胡湯治療什麼,我就把現代人的疾病運用到裡面,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掌握,所以我在研究文獻的整理歸納,像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治療的疾病要有一個譜,總之,這八個字是小柴胡湯的經典指征。當時張仲景就抓住這個體征的。最近,我從英國網上發布了這個短信看病,因為英國跟我們時差是八個小時,我打開手機,原來是我們機關的一個小弟,他的太太發燒了,一個星期才退,而且每個月都會發燒,我就問是不是月經期,她說月經期剛過,我根據我的經驗得出經期感冒用小柴胡湯,女性的經期感冒用什麼好?就是小柴胡湯,但是要加減,《傷寒論》小柴胡湯本身是需要加減的,可以去人參,可以去半夏、可以去黃芩,唯獨兩樣不可以去,一個是甘草,一個是柴胡,那麼根據這個,這個病毒性感冒高燒的,這裡有一個小方,黃芩、甘草、柴胡、連翹,這個小方子是有效的,但是要連續多次服用、汗出而止,剩下的可以不服。但是柴胡的量一定要大,我自己介紹的柴胡常用量是15-20g,但我給這個小弟開的方是柴胡40g、甘草10g、連翹60g、黃芩20g,李可先生的方確實有效,但是量不大不行,每天四次、三小時一回,吃兩次燒退,再過八個小時我問有沒有發燒,他說沒有了。所以,這個小方就是有效。


慢性肝炎方面,患者常年累月地想著轉陰,我不知道轉陰不轉陰,我會用中藥幫你調理,可以配用五苓散、當歸芍藥散,但是這裡面柴胡劑量要小、黃芩劑量也要小,小劑量,黃芩5g,但是也要注意關注肝功能,日本曾出現過導致肝功能損壞。


淋巴系統疾病,小柴胡湯原來是治療少陽病,而現在淋巴系統的疾病都可以考慮小柴胡湯來治療,像淋巴結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腫瘤的淋巴結轉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也用小柴胡湯。因為腫大都在腋下、頜下、腹股溝都在我所說的“柴胡帶”上,如果淋巴結腫大,我多加用連翹,因為連翹可治淋巴結腫大,加牡蠣,牡蠣是瘡家治療用藥,因為在外科感染以後,常有淋巴結腫大,實際上確實大量連翹治療淋巴結腫大,療效是可以的。如果是扁桃體膿腫,扁桃體炎,按照日本漢方的經驗,加入桔梗、石膏,同時這也是胡希恕先生的經驗,他對日本漢方很有研究,現在淋巴細胞疾病都見於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我治療其大多使用小柴胡湯加五苓散的,治療都比較穩定,這是柴苓湯。


這是一個患有奇怪疾病的患者,肺淋巴管肌瘤病,當時咳嗽有氣喘,此患者有腸易激綜合征和乳房小葉增生病史,腹部按壓有抵觸感、壓痛,這是一個柴胡體質,當時在2006年看病的時候還出現右側胸腔積液、盆腔積液,左側卵巢小囊腫,腹部CT發現腎臟基質瘤;但是這個狀態還好的,我就用小柴胡湯合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湯加減,是比較平淡的方,想不到平淡之方療效挺不錯的,首先,病人的感覺明顯好轉了,生命在於感覺,中藥若一聞到想嘔吐、這是用藥不對的,藥要舒服才行,這個病人吃了很舒服,兩個月咳嗽消失、胸部舒適,腹水的症狀疼痛感也消失了,到現在這個患者仍在看我的門診、基本方不變、守方而細水長流。這個疏肝理氣、健脾利水,我沒有用西藥半片,對西藥的用藥指征也不太熟悉,我還是用經方來治療。


甲狀腺疾病,這個碘鹽的問題,國家的人們已經不缺碘,這個問題不存在,但是甲亢的問題比較多,是一個事實。甲狀腺疾病用小柴胡湯有效,若有多汗、口渴等症,可配合白虎湯,這個小柴胡湯治療甲亢確實有效;橋本氏病可以用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或合用五苓散。像這些免疫性疾病,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是調節免疫的方藥,是好方;有些人用了他巴唑以後出現肝損害,也是用小柴胡湯加白術。


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干燥綜合征,這些膠原性疾病,反反復復,大多對氣壓溫度的變化敏感,遇到冷則關節腫痛,晨僵比較明顯的,這可以看作是“往來寒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白芍,溫溫和和的,效果可;我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用小柴胡湯效果也是非常好的,這個小柴胡湯是增強免疫調節的,加上白芍,效果更好,還有干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等我也用小柴胡湯,當咽喉紅、舌紅的,我就小柴胡湯加上梔子厚朴湯。這是要清熱,但也要和法。


過敏性疾病,小柴胡湯,如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異位性皮炎、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也具有往來寒熱的特性,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癢的話,加荊芥、防風;出汗加石膏,咳喘加五味子、厚朴等。但徹底根治我不敢說,但是可以控制。


支氣管炎,小柴胡湯治療支氣管炎,可以按照張仲景小柴胡湯加減的一個經驗,他有一個經驗就是加五味子、干姜,我有個病人,這人秋季感冒以後,用抗生素後效果不明顯,咳嗽、咯白痰,用的就是小柴胡湯加五味子、干姜,這是張仲景的經驗,服用抗菌素無效,也可以用小柴胡加半夏厚朴湯,“柴樸湯”效果很靈的;用小柴胡湯加梔子、黃柏、黃連、大黃,這個我還在摸索中治療“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梔子百合湯與三黃瀉心湯來用,合用小柴胡湯後以後痰減少、很舒服。


小柴胡湯,千古良方,我們不能僅僅只是把它看作是一個治療感冒的方,這有點委屈了小柴胡湯,現在日本出了小柴胡事件以後,不敢配用小柴胡湯,只敢是補中益氣湯,在這裡陳述一下,小柴胡湯這是千古良方,怎麼能不用呢?


大柴胡湯,也是古代良方,是瀉下劑,它用於什麼呢?當時張仲景用來治療傷食、食傷,我一直強調張仲景當時可能治療了很多軍人,為什麼呢?因為漢代,軍閥混亂,那個時候是戰亂最多的時期,名醫作為社會的優良資源,當然要治療軍人,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我把它看作是治療軍人疾病的書籍,柴胡牡蠣桂枝湯治療軍人煩心、失眠;桂枝湯軍人用來抗疲勞的,大柴胡湯是慶功宴之後,將軍夜裡肚子痛得哇哇亂叫,並“此心下不安,按之滿痛,此為實也”,怎麼辦,當下之,服用大柴胡湯後,舌苔黃膩好轉,食積退去,腹中不痛也,中國的東西非常簡單。大柴胡湯是很多種功效的良方,解痙、止痛、通便、降脂、降壓、消炎等等,用起來是非常的簡單,關鍵在於“此心下不安,按之滿痛”也,這一定需要摸,但嚴重的話就不需要按。中西醫結合在文化大革命中搞得非常多,其中最好的要數是大柴胡湯經證,張仲景的關鍵處方,這個方證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指征,然後還有許多的或然證,因為大柴胡湯適用面也非常寬,很多疾病都能用。或者發燒、或者便秘、或腹瀉,這裡不要以為大柴胡湯,只是適用於便秘,腹瀉也是能用的。“瀉下則安”,這個很有意思,很多拉肚子一直拉,都不好(轉),一摸肚子痛的,大黃的指征不一定是大便干結,使用大黃的是痛、硬,所以只要是痛,就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或者黃疸、胰腺疾病,膽囊炎,或者頭痛、高血壓的患者,或者支氣管哮喘的患者,像這都是或然證,不是一個症狀,而是一個系統,還有舌苔黃燥、脈滑數的問題。


哪些疾病可以用,我們還要講病症,這個病症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忽略。現代診斷對我們安全正確使用經方至關重要,我們還有研究,比如對中國經方論壇的研究,其與日本經方研究的距離就在現代醫學上,人家也很清楚、發現了某個疾病與某張方的關聯,就是一個發明、一個創作,這做得比較好的是大塚敬節,他對古代與現代的漢方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他的書很多遺失,現存的其中一本《湯本求真》,是很有建設的著作。胡希恕先生是怎麼開悟的呢?他看了這本書才醒過來了,成了我們出名的專家;岳美中先生也看了,他很聰明、他也不多講,牽涉了中日的民族感情。中國的拿來主義,在於劑量,我在日本呆了六個月,我看到東洋學派是怎麼學的?我感到我們中國跟它有很大的差距,日本以前就只有西醫,沒有中醫的課程,可講不講的;但是現代日本教育人,規定醫學生畢業要掌握漢方制劑法,那這樣,所有的醫學院校都要開設漢方課,有的叫東洋醫學課,有的叫漢方和漢藥課;現在各個醫學院校都有講中醫的老師、教授一大堆,而且他們也講授經方,他們經方是一張一張方子地講授的,如大柴胡湯,先把數據錄進去,然後歸納好。日本的清英大學和我們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課程,中醫生的畢業比例分析發現,日本院校中醫課程與西醫課程的比例很少、一點點,但是畢業的很多中醫學生,大多都能用於臨床,而我們中國中醫院校的學生學的中醫是不少了,但是畢業以後很少真正從事中醫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好,再次回歸到大柴胡湯這裡,膽囊炎、膽石症、膽蛔蟲,它是一個傳統的抑膽藥。那麼膽石症發作期很有效,那靜止期能不能用?只有腹下按壓有抵抗感可以用,我的經驗,有的老師喜歡用大柴胡湯加石膏來排石,還有一點,病人吃藥前先吃油煎雞蛋,然後氣通,再用大柴胡湯,陽胃燥熱證就是這種,這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證,現在我們這有用附子,也是出現這個證再用藥的,所以大柴胡湯不是用於膽石症,而是用於“心下按之滿痛”的證型,這是非常的重要的。


 


大柴胡湯可以說是胰腺炎一個必效的方、專方,無論急性、慢性,無論胖瘦都是很好用的,很有效果的。我估計張仲景當時治療的就是一個戰士的急性胰腺炎,喝多了、吃多了,就得了胰腺炎,就用大柴胡湯、大黃的劑量也大。上海有一位醫生,他單用大黃治療胰腺炎,用250g大黃,還有一個經驗是早瀉早緩解、遲瀉遲緩解,嘔吐吃多少就嘔多少,有的就是讓他嘔、吃多少嘔多少,越早越好,早瀉早好,下法為妙,下法是好法?都是好法。我治療很多胰腺炎都有效果,太多的例子我就不一一舉例了。這個反流性膽汁食道炎,現在是非常多,故反流性膽汁食道炎,用大柴胡湯。如果出現大便秘結,用大柴胡湯有效;如果燒心感、難受,可以加梔子,梔子對食管炎是非常有效的,胃炎燒心感、難受,則用大柴胡湯加梔子。


高脂血症,它也是一個高脂血症的脂類調節劑,治療反流性膽汁食道炎、胃炎,我說這個是治療胃腸動力學的。高脂血症,有很多人腹部充實,按壓有力,如果有肝火,煩躁、便秘等症,故治療高脂血症,不要單單是想到山楂、荷葉,那是民間藥、食療,用首烏,這不講究證。高脂血症用大柴胡湯就有效,一般2個月有效,快的一個月就見效,而且能降體重,所以用於高高的、肥胖的人,容易起效。大柴胡湯能降體重、減肥,尤其我發現中年女性,特別是接近更年期的女性,上身特別的飽滿,胃氣、胃部的脂肪也較多,而且月經的量也比較多,並且經前乳房脹痛、食欲旺盛、煩熱、充滿激情者,這個時候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枳殼要重用,用量為30g,量少則不起效。所以它有減肥作用。


高血壓、中風可用,大柴胡湯加黃連,就是大柴胡湯加三黃瀉心湯,對一些體質充實的,三黃合大柴胡湯有效。


乳腺炎、乳腺小葉增生,大柴胡湯加青皮、陳皮,枳殼、枳實一起用,或者和枳實芍藥散一起用,大柴胡合枳實芍藥散可以緩解症狀、治療確實有效。


支氣管哮喘,原來只是想到麻黃,其實也有柴胡帶,對什麼樣的人起效,對體格健壯的、吐黃痰的、不停地喘氣等起效,對吐黃痰的加黃連,不吐、但嘴唇發涼、發冷的,大柴胡湯加桂枝茯苓丸,這是胡希恕先生的經驗,我用過很多例,包括我太太的支氣管哮喘,這個大柴胡湯加桂枝茯苓丸用上就有效果,所以不像其他方法,是可以用得很得手,等到這個環節後,除根就用小青龍湯加梔子,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胸脅苦滿,往來寒熱,摸上去兩個脅下繃硬,而且一吃飯就脹得厲害,這個柴胡桂枝茯苓丸湯一用上就能起效。看看這個患者,有支氣管哮喘30多年,近年發作頻繁來看,他中午、晚上出現心慌、濃痰、結塊,自己是中醫,也用了平胃散,後來用血府逐瘀湯,胸悶好轉,但沒有根本解決,我是大柴胡湯合並小建中湯,量不是很重,另外,我用柴胡加白芍、枳殼、桔梗、黃連、瓜蔞皮排痰,另外還有“排痰散“,人家以為是我的經驗、我的經方,其實這也是張仲景的經方,也叫排膿散,這個膿不要以為是我們傷口的膿液,其實不是,古時候粘液發黃、吐痰黏黏都可以歸為膿一類,就用這個白芍、枳殼、桔梗,我就用這個白芍、枳殼、桔梗,按照2:2:1的比例研末花粉衝服,每次10g,這個很是簡單、很有效果,其功效勝過沐舒坦。枳殼、白芍舒緩平滑肌的痙攣,痰液就易排出,所以張仲景的小方很有意思,我們要把它挖掘,不要局限於字面上。吐痰也就吐膿、排膿也叫排痰,這個患者一周後咳嗽明顯好轉,這個上腹部也不痛了、痰也少了,效果非常地好。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還有心律不齊,我剛學醫的時候還上過當,以為心律不齊是氣陰虛,喜歡用生脈散,一個老太太平時經常心律不齊,人又瘦,舌苔有光,我給她用了生脈散,第二天,她根本就不找我了,找我對面的老中醫,老中醫問到她大便怎麼樣,她就說大便3天1次,什麼時候開始,她回答說吃了蛋炒飯後開始的,老先生就給她開了大柴胡湯加枳實、枳殼,再過一段時間,她滿臉笑容,心律也齊了,我就覺得我們的教科書上所說的大便不通、肚子硬、很多腹脹的,都可以用大柴胡湯,這些用了之後很舒服,有的快速型心律不齊,全身通紅通紅,加黃連,加梔子,因為黃連抑制心律異常性。


但是這麼多病,關鍵在於體質,我們治療的是一種體質狀態,只是將我們發現的大柴胡證用到現代醫學的診療疾病裡面去,我們稱之為大柴胡湯體質,另外一種體質,以中老年較多,體格比較壯實,上腹部也是比較充實飽滿的,這些胃口都是好的,就是不敢多吃,多吃後就脹痛,這往往是可以使用大柴胡湯的,按壓伴有硬感,經常有噯氣,同時易患高血壓病、高脂血症、膽囊炎、膽石症、胰腺炎、支氣管哮喘,好多的疾病,大柴胡湯主之。


還有給大家介紹一個好方,這是戰爭恐懼症、抑郁症常用方,美國讓伊拉克身陷戰爭的驚恐中。戰爭恐懼症解釋了胸滿煩驚,煩躁,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木僵狀態,而且呆如木雞,小便不利,還有胡言亂語,這是一種恐懼的精神障礙,所以這張方,是古代精神科的用方,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涵蓋了精神障礙的方面,精神科的醫生一定掌握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張仲景的原文說得非常清楚,有胸滿煩驚、一身盡重、小便不利、譫語這四個指征,現代抑郁症很多,首選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這張方子用了以後首先會睡眠改善,睡眠改善後抑郁好轉,抑郁症患者就是很多表現為失眠。如果有焦慮,加梔子厚朴湯,《傷寒論》裡梔子厚朴湯就三味藥:梔子、厚朴、枳實,主症就是“心煩苦滿、臥起不安”,就是焦慮伴有一些軀體症狀,譬如腹脹;還有一些患者,用了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之後,睡眠改善、焦慮感減輕;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可合用桃核承氣湯,就是在此基礎上加上桃仁、芒硝,其人如狂,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有加桃仁、大黃、桂枝、桃仁,這經典組合治療煩躁的精神症狀,比用夜交藤不知好上多少倍,還有化瘀,不要以為沒有瘀,很多是表現為精神症狀的,有瘀血證,就用柴胡、桂枝、大黃治療經典的躁狂症以活血化瘀,若合用梔子厚朴湯有清熱、活血、鎮靜、疏肝的。


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萎縮、老年性痴呆,首先柴胡龍骨牡蠣湯,這張方是補腦的,在腦萎縮、老年性痴呆不宜補的時候,腎臟不允許進補的時候,這張方就是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我現在治療不少老年性疾病的時候用這張方也不錯、睡眠改善了,記憶力提高了,有的腦血管痴呆,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合桂枝茯苓丸,這個藥味不少,但是調體這藥味是不能少的,如果是阿爾茨海默病就加用梔子厚朴湯。


更年期綜合症也是可以。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加麻黃。加麻黃對那些面黃、身重、反應遲鈍的人,原來精力充沛但現在不行了的,有寒濕的用麻黃,甚至加附子、附子麻黃湯及附子甘草湯,有的甚至寒濕,人就發黑、發暗了,整個人這樣子一到更年期就成這個樣子了,這個可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甘草湯治療更年期症。


男科的慢性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礙者,這些人很多都伴有心情抑郁的,很多大男人都覺得沒面子,如果能有耐心抱著藥罐子一吃吃3年,很有效果,若你單單是清營熱是不行的,它不是熱入營血症,他的表情淡漠、抑郁寡歡,整個就是一個柴胡證,好,一個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一上去,就有用,以後他的性欲就來了。我看日本用這個治療性功能障礙之類的陽痿,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吃了以後,讓人開心。中醫裡面有好多方,吃了以後讓人情緒好轉,所以要好好用經方,大有前途,所以說中國的方子,是自然的,我們有膽大、壯陽的藥、有開心藥、除煩湯。


癲癇:清代醫學家徐靈胎說過:“此方能下肝膽驚痰,以之治癲癇必效”。“必效”兩個字,很多是用胡湯加龍骨牡蠣湯的,牡蠣有效,確實我使用於小兒癲癇是有效的,但是能不能治愈,我不敢說。至少發作期就明顯減少。


另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也有另外一種體質狀態。這種體質狀態是體格中等、偏瘦,營養中等,面色發黃,與小柴胡湯體質是相似的,但大都有睡眠障礙和精神障礙的。多惡夢、易驚、不安乏力感,我曾經治療一個老師,她上課就疲倦,各種檢查沒有異常,她補中益氣湯、黃芪也吃不少,就是解決不了。就過來看,我一摸(她的)肚子就說你不是黃芪體質,是柴胡體質,不要吃黃芪,用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加大黃,不能吃補藥、補藥都停掉,後來一劑之後就好很多。那麼中老年人,有兩脅下按之有抵抗感的,這是不錯的。這種情況下,這是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湯的一種體質亞型,相對來說,是精神狀態明顯,相對充實。


源自:

本文摘自《經方醫學論壇》,作者/黃煌



2021-10-16

黃芩

 

黃芩功用闡述】

本品苦寒,清熱燥濕力強,「通治一切濕熱
《本草正義》又善瀉火解毒,可用於多種火熱及熱毒證。
主入肺經,善清肺熱,適用於邪熱壅肺之咳嗽。
能瀉亢盛之火熱,止上炎之失血」

《本草正義》,有涼血止血之功,適用於火毒熾盛、迫血妄行之出血
能清胞宮之火,「去胎前之熱」《本草從新》,
適用於妊娠「胎中有火熱不安」《滇南本草》

黃芩主治的病

  1. 治濕熱證-見發熱身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飲者
  2. 治肺熱咳嗽
  3. 治瘡癰腫毒
  4. 治血熱出血
  5. 治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清熱多生用,
安胎多炒用
,
清上焦熱可酒炙用,
止血可炒炭用。
子芩偏瀉大腸火,
清下焦濕熱;
枯芩偏瀉肺火,清上焦熱


【黃芩常用配伍】

  1. 黃芩配黃連黃芩長於清肺火,去上、中二焦濕熱;黃連善於瀉心、胃之火,祛中焦濕熱。兩藥伍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顯著增強。適用於上、中二焦火熱熾盛所致的高熱頭痛,目赤腫痛,齒齦腫脹,口舌生瘡及濕熱洩瀉或痢疾。

  2. 黃芩配厚朴黃芩苦寒清洩,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厚朴苦燥辛散,有燥濕除滿,行氣導滯之效。兩藥伍用,辛開苦降,既能清熱化濕,又能理氣除脹,使熱清濕除,氣機調暢。適用於中焦濕熱,氣機不暢,脘腹痞悶脹滿。

  3. 黃芩配木香黃芩苦燥,善祛大腸濕熱;木香辛溫,善行脾胃、大腸之氣。兩藥伍用,既能清濕熱而止痢,又能理氣以調胃腸。適用於濕熱痢疾,里急後重之證。

  4. 黃芩配桑白皮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桑白皮具有清肺化痰,降氣平喘之功。兩藥伍用,清肺瀉熱之力明顯增強,共奏清熱瀉肺,平喘止咳之功適用於肺熱壅盛之喘咳。

  5. 黃芩配砂仁黃芩能清熱安胎,且洩熱而不傷胎氣;砂仁能理氣安胎,且行氣而不破氣。兩藥伍用,既能清熱安胎,又能調和氣機。適用於懷胎蘊熱,氣機不調之胎動不安,妊娠惡阻

源自:
https://traditional-worldmedicine.com/huan%C9%A1-qin/